新工科发力赋能“强国行”,南大式奋进共筑“强国梦”

发布时间:2025-02-19 11:03:45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以国家战略需求和新工科建设为牵引,由材料、光电、能源、生医等四个学科交叉融合建立,现有教师党员26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7人,高级职称11人。党支部坚持“四个面向”,充分发挥全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通过“高校”和“地方”两个建设窗口,“党建联建、教育服务、科技赋能、实践育人”四项举措,锚定核心技术,聚力关键领域,以高质量党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赋能区域地方发展,凝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磅礴力量,辐射带动师生党支部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南京大学新工科支撑。

党建引领  用好凝心聚力“活化酶”

党支部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建为“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七个有力”建设,着力提升党支部的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

促共建,夯基石,搭建党建联建“强矩阵”。党支部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积极与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建联建,强化“强国行”战略眼光,优化“强国行”战略布局,破壁垒,活细胞,强融合,辐射带动全院党支部以党建联建强堡垒、促提升,逐步形成“三联三促”党建联建“强矩阵”。联动高校党组织,加入在宁高校材料学科党建联盟,以党建联建带动学科交流,发挥强强联合1+1>2的效应,并与东南大学材料学院等党组织开展共建,共谋新篇章,促进新工科的高质量发展。联动产业链党组织,与常熟经开区党委、南京经开区党委等下属6个产业链党组织结对共建,压实“责任链”、聚焦“创新链”、融合“资源链”,推动选聘高水平科研团队、人才组成产业链企业“科技顾问专家库”,促进高校与产业链同行共进。联动地方党组织,与双柏县教育集团党组织教育共建;与海安高新区党委等长三角党组织科技共建;与江心洲等社区党组织育人共建,促进“强国行”专项行动全面落实。

1

支部走进海安高新区党委

强思政,带队伍,筑牢教师理想信念“压舱石”。党支部高度重视教师思想政治建设,着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筑牢理想思想底线,树立矢志报国使命。坚持理论学习,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创新理论学习载体,建立“课程思政工作坊”,3门课程入选校级课程思政案例,1人受聘深圳市坪山区坪山中学思政课教师,1人入选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主讲人。坚持队伍建设,搭建“梯队式”党员发展模式,形成活水活源“蓄水池”,近3年,1名优青递交入党申请书,2人入选发展储备队伍;树立党员先锋模范,1人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1人获江苏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坚持统一战线,主动联系群众、关心民主党派人士,以国情教育、“工人之家”等活动为契机,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构建“大统战”格局。支部所在学院获批江苏省首家中国侨联新侨创新创业基地、江苏省党建工作创新奖。

2

支部书记徐挺为坪山中学师生讲授“思政大课”

教育服务  激活教育强国“新引擎”

党支部聚焦教育强国建设,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专长,在地方教育服务中插上新工科“双翼”,努力激活党建领航科学普及、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守沃土,播种子,点亮科学普及“照明灯”。党支部深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新工科“沃土”上,积极播撒科学普及的种子,持续增强科学普及建设的能力。成立留学归国青年科普讲师团,牵头建设现代工程与未来实训中心,总面积超2000平方米,配备高精尖科普设备、实训技术人员,至今已接待校内外大中小学生20多批次,累积上千人次;持续与南京市金陵小学、南京仙林外国语学校开展“党建+科普”主题党日、“工科开放日”,擦亮“新工科”科学普及品牌。借助武进南京大学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契机,牵头建立“智能光感主题科技馆”,获批2024年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普教育基地,至今已接待单位团体100余批次、累计来访人员2700余位。支部党员牵头编著科普读物《追光》,获“典赞·科普江苏”2024年度十大科普图书。

3

获“典赞·科普江苏”2024年度十大科普图书

走基层,兴区域,打好教育帮扶“组合拳”。为进一步夯实教育服务成效,党支部依托南京大学服务区域地方的资源优势,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的“微切口”,与双柏县教育集团开展“强国行,双柏兴”联建活动,脚踩土地,心贴“双柏”,实地调研双柏县大庄中心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妥甸中学、妥甸小学,深入了解双柏县教育现状与需求,确定以党务工作实训、实验技术培训、暑期夏令营、科普活动等多项活动方案,开展“组合式”深度共建。

科技赋能  打造科技创新“追光者”

党支部深耕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一体推进产业转化、科技赋能,打破“单兵作战”模式,加强有组织科研,点亮强国路上的“科技之光”。

育头雁,树典型,激发群雁齐飞“聚合力”。2023年,支部书记徐挺牵头建立南京大学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并当选首任院长。研究院为常州武进首家校地共建科研平台,占地面积50000平方千米,建设期6年,常州市政府每年支持1个亿,聚焦智能制造、光电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数字经济等四个领域,构建科技赋能地方“基地”,挂牌成立固体微结构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等3个重量级融通创新研发平台,首批引进20余位高层次人才团队,与江苏理工学院共建“微校区”,与常州大学、江苏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江南石墨烯研究院、苏大维格等30余家高校、企事业单位,达成科学研究、技术革新、服务地方的共识。

锚战略,强组织,筑牢长三角赋能“共同体”。党支部坚持“业务做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组织谋划、系统性推进科技赋能的布局,积极探索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长三角科技赋能“共同体”。探索创新路径,支部党员以武进南大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为“基点”,逐步形成长三角科技“赋能链”;引领科技自立自强,支部党员谭海仁建立的仁烁光能(苏州)有限公司,9次刷新全钙钛矿叠层电池的稳定光电转换效率世界纪录,建立全球首条大面积全钙钛矿叠层电池研发线并投产150MW钙钛矿光伏量产线;赋能地方发展,支部党员牵头的苏州·中国声谷,预计总投资300亿元,列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和苏州市“十四五”规划;攻关核心技术,支部党员自主研发的新型高端复合智能薄膜材料作为解决国家需求的关键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中国商飞国产大飞机。

4

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调研谭海仁实验室

实践育人  跑出培根铸魂“加速度”

党支部坚持守正创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新工科实践育人“新路径”,形成校内外一体化实践育人机制。

践初心,促改革,贯穿铸魂育人“全过程”。党支部始终以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为落脚点,以心理、课堂、科创为育人“三大”抓手,积极推进育人机制体制创新改革。搭建心理育人平台,支部党员联合辅导员建立“润心”心理健康工作室,形成“研究生导师、德育导师、班主任、思政教师”协同育人工作格局。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支部党员牵头成立“光电技术与信息材料”交叉实验班,通过“理工融合”专业主辅修的创新模式,培养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的“总工程师型”复合人才。奋进科创育人新赛道,支部党员指导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创新创业比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并联合学生党支部共同举办科普宣讲大赛。

5

支部党员指导学生在2023年度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主赛道银奖

重实践,担使命,培育胸怀家国“工科人”。党支部注重加强师生的价值引领,引领师生牢记“国之大者”,肩扛使命责任。党支部联合研究生党支部开展“科研·使命”系列主题党日活动,带领师生党员深入一线开展实践调研,连续两年获校级最佳党日活动。党支部在武进南大未来技术研究院建立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联培基地,搭建产学研育人平台,获批2023年度南京大学研究生工作站;启动“未来技术领军人才”项目,首期实训招募了6名导师,对11名本科生进行校地联合实训;牵头与比亚迪等国内头部企业,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现已培育20余名产业博士,为新能源产业输送新动能。

第二十八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刻认识高校党建工作的新使命新挑战新要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回答好“强国建设、高校何为”的时代命题。以此为指引,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脚踏实地走好“奋进路”,凝心聚力推进“强国行”,为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袁敏敏
党支部锚定核心技术,聚力关键领域,以高质量党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赋能区域地方发展。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