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行”成果展示|南京工程学院: 红色引擎电亮“双碳”战略,产教融合助力强国担当
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沈国荣学院电力系统教工党支部是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支部现有党员27人,拥有国家杰青1人,教育部“源网荷储”虚拟仿真团队1个,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部级人才工程6人。支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瞄准国家“双碳”战略需求和江苏“1650”现代产业体系,紧跟电力行业发展需求,以产业链党建为纽带,通过“党建联建、教育服务、科技赋能、实践育人”,打造产教融合的“红色反应堆”,构筑起“红色电力基因”传承体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质电力人才。
党建联建强根基,打造“红色引擎”聚能环
联学共建,强化政治引领。支部以产业链党建为纽带,构建多层次党建联建网络,与电力行业企业开展联学共建,共同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通过深化智能电网产业链党建,把党的领导融入智能电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切实把产业链党委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实现党建统领和业务发展的双融双促。
校企协同,深化组织融合。支部加盟清华大学领衔的“高校电气类党建双创协同平台”,与全国电力行业院校共同探索电气类专业党建融合化、互动化发展新思路;加入“南京市智能电网产业链党委”,发起成立“南京市江宁区智能电网产业链党建联盟”和“江宁智慧配电网党建联盟”。聚焦“双碳”战略,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九家企业设立研究生工作站,推动育人资源聚在链上、融在链上。
校地联动,服务地方发展。支部与扬州高端装备产业科技镇长团、淮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科技镇长团开展“党建引领,赋能强链”校地共建主题活动,围绕党建工作、专业技术合作深入交流。支部党员深入企业“问诊把脉”,在技术研发、人才需求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教育服务铸匠心,构建“三师育人”新范式
三师领航,强化育人队伍。党支部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落实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打造“院士挂帅+劳模领航+工匠带徒”的立体化师资矩阵;创新“三师共育”模式:企业专家任“产业导师”、校内骨干教师任“学术导师”、优秀校友任“成长导师”。“产业导师”带来行业标准与技术前沿,“学术导师”夯实学科基础,“成长导师”传导职业经验,链上资源共同赋能电力新质人才培养。
供需匹配,对接产业需求。支部党员教师紧密对接新型电力系统对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与企业合作开发特色化实践平台和项目化教学内容,推动课程内容与技术前沿同频、教学过程与生产现场同轨、实践平台与创新需求同频。2024年7月,杰出校友、南瑞继保董事长沈国荣院士受聘为学院“终身教授”“首席科学家”,以其命名的“沈国荣学院”“沈国荣院士楼”同期挂牌,成为电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基地。学院以省级“电力工程学科综合训练中心”“新型电力系统产教融合基地”为基础共建了行业领先的110kV智能变电站、220kV智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常规站调试室等匹配实际应用场景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平台。
服务企业,提升员工技能。支部党员积极参与电力企业人才培训,提升企业员工专业技能水平。为国网江苏电力有限公司、江苏淮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利港电力有限公司、南通天生港发电有限公司、山东东岳集团新能源公司等电力企业开展培训累计300余人次,提高企业员工专业技能。
科技赋能促发展,激活“创新闭环”动力核
科技赋能,助推产业发展。近年来,支部党员教师牵头交流合作的企业达30余家,主持/参与100多项横向项目,科研到款经费超2000万。支部教师调研新能源产业、走访新型电力装备企业,编写区域智能电网产业技术链图谱,参与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规划的电力国际标准课程《电力标准化》合作建设、《新能源制氢一体化控制系统技术导则》和《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园产业规划》等的编制,促成校企签订技术、研发等合同40份,努力当好地方产业发展的“智囊团”,助力产业和地方发展。
联合攻坚,破解难题瓶颈。支部开展“有组织的科研”,联合链上企业攻关重大课题,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将政治优势转化为科研攻关优势。近年来,教师党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项、省“双碳”重大专项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知识产权转化20余项。支部与博瑞电力联合承担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35kV高压直挂大容量储能技术协同攻关,突破“卡脖子”难题,为实现“双碳”目标做贡献。支部党员将国家战略需求转化为党员教师的科研任务,建立“需求导向-协同攻关-成果转化”创新闭环,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打造“教育链服务产业链、产业链反哺教育链”的生态系统。
实践育人树标杆,锻造“红色电力”生力军
知行合一,构建实践体系。支部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实践观,开展实践课程研讨、拓展实践育人平台,将校内实验室开放共享,拥有生产劳动、科技创新、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环节。支部教师党员带领学生走进世界首座特高压混合级联柔性直流换流站——±800千伏姑苏换流站参观学习,带领学生赴各供电公司学习交流,参观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变电监控室和无人机作业中心,了解电力工程领域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拓宽学生专业视野。
追光实践,增强职业认知。支部开展“程小电NR(南瑞)追光”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在国网江苏电力下属企业、南瑞继保等企业进行实操练习和前沿技术学习,学生在企业跟随“企业师傅”进行实操练习,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近距离的感受中国电力领军企业的科技自立自强与丰硕成果,激发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理想追求。9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用人单位满意度持续提高。
学思践悟,传承电力精神。全体党员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标尺,重构发展性评价体系:既看“显性成果”(竞赛获奖、就业数据),更重“隐性增值”(职业精神、红色电力基因传承),形成独具特色的电力精神传承体系。带领学生前往国网金湖县供电公司学习金湖电力飞虎队(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助力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厚植电力情怀;邀请电力行业企业专家、劳模走进课堂,激发学生对电力专业的兴趣和学习的内在动力,强化专业认同,传承电力精神,以技术报国点亮家国征程。
下一步,党支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以红色引擎电亮“双碳”战略,产教融合助力强国担当,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质电力人才,奋力书写“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南工程电力答卷!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