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凝聚科研资源,立足成果转化,助推江苏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电气学院师生第一党支部专任教师有博士20人,其中从事风电产业技术领域研究15人之多,多年来支部凝聚科研资源,依托江苏省风电发电工程技术中心平台,积极联合江苏金风、南京邮电大学,江苏省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等单位,已形成非常有竞争力的风电领域技术团队。团队瞄准影响风电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围绕海上风电关键技术研究、低风速陆上风电技术研究、智慧能源技术开发与应用、风电体系标准及检测认证4个研究方向,联合开展技术攻关,12年来已将风电工程技术中心建成集产业服务、技术应用、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江苏一流的工程技术中心。2024年获批省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优秀单位。
“十四五”期间,团队围绕“十四五”规划在风电领域的重点任务,推进海上风电关键技术等4个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拓展海外合作;引进和培养风电产业骨干人才,加强研发团队建设,促进人才队伍高层次、多元化、国际化;开展风电产业职教本科人才培养试点和社会服务工作,定期举办风电核心技术培训班,致力于智能感知、智能诊断和智慧运维等行业领域的技术服务。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重点企业,突破风电产业关键技术,取得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成果。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行业风电标准11项;授权专利413项,其中发明专利140项,国际专利8项;转让发明专利22项,实现成果转化金额共计142.2万元;发表国际一流期刊论文30篇,国内一流期刊论文55篇;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8项;新增以“江苏省工业在线检测与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 (职业院校唯一省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工业数字化制造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为代表的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项。
(发明专利)
标准性成果一:主动支撑型风电机组以及智慧工厂低碳优化策略控制研究。
团队提出了基于风电机组电压源控制的构网型风电机组控制方法、多目标低碳优化技术路线,极大提高风电机组的并网频率稳定性,有利于实现碳中和多能目标优化。积极推进相关控制策略研究成果实现成果转化,团队联合南京邮电大学取得的主动支撑性风电机组控制方法成功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两项,积极对接江苏风电领域产业客户,搭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成功转让发明专利。多目标低碳优化技术在江苏拓邮信息智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实现成果转化,转让金额134万元,实现产-学-研融合发展,助推江苏风电机组控制前沿研究内容产业化转化发展。
标准性成果二:风光储制造产业“零代码”平台构建,实现风电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团队针对风光储等新能源产业链中的制造型企业自动化、信息化升级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专用信息系统开发落地难、工业自动控制流程兼容效果差、现场多品类设备互联调试慢等问题,突破监控页面元素、组态、常见传感器配套检测控制算法等组件的模块化封装技术,设计并研发了能够实现不同协议高速信道互联、支持现场控制逻辑下发的前端模块,完成了“风光储制造产业“零代码”平台”的研发。该平台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模块化封装技术:通过监控页面元素、组态、常见传感器配套检测控制算法等组件的模块化封装,平台能够提供灵活的定制化解决方案,以适应不同企业的具体需求;
(2)高速信道互联:平台支持不同协议的高速信道互联,这意味着它可以轻松实现现场多品类设备的互联互通,解决了传统自动化改造中设备兼容性差的问题;
(3)现场控制逻辑下发:平台能够支持现场控制逻辑的下发,这使得它不仅能够实现数据的采集和监控,还能够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控制和优化,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4)零代码开发环境:该平台提供了一个零代码的开发环境,用户无需具备专业的编程知识,即可通过可视化界面进行应用开发;
(5)推动能源产业升级:平台的实施有助于推动能源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6)跨领域融合创新:平台的开发体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创新,它结合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风光储等新能源产业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该成果不仅服务多家江苏省内风力发电相关制造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助力江苏省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还成功应用于多家国内知名企业的智能制造与重大科研项目。中心与江苏省内宁德时代江苏分公司、上海纽富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密切协作,利用企业一线生产数据与一线员工的实践经验,丰富完善了工业“零代码”平台在新能源储能、安全检测等领域的组件库与算法库,并成功落地实施了新能源储能电池外观间隙检测系统、双馈电压源风电机组转速惯量组合控制方法的开发项目、电力安全监测系统等项目。借助成果的先发优势,承担了中国三峡集团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水轮发电机组大轴转速多种高精度测量算法研究及模拟测试平台”重大研发项目,为风、水力发电系统的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该成果累计推广项目 12 项,总金额 800 余万元。
(“零代码”平台状态监控)
标准性成果三:新型电力产业集群平台建设与集聚发展
团队为解决江苏省新型电力(智能电网)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动力不足问题,打造江苏省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南京市新型电力(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发展,组织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南高齿、江苏省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等协同单位申报江苏省南京市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发展促进机构,于2019年底成功入选国家首批24家培育集群发展促进机构,2023年通过验收正式成为首批15家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撑江苏省新型电力(智能电网)产集群业跨越式发展。
目前集群涉及“风力发电装备关键技术协同开发平台”、“江苏省风电产业发展报告” 等18个项目。针对风电装备发展关键技术,重点研发了风电叶片襟翼技术、厚尾缘技术、射流技术、涡流发生器技术、除冰技术以及叶片气动与结构一体化设计等关键技术;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优秀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经过三年建设,集群集聚了1190余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服务机构,打通了集群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信息链和资金链,构建了紧密协作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供应链,并纳入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
(风电产业发展报告) (工信部公示首批15家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