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丨航空学院:高质量推进新工科建设,培育航空拔尖创新人才

2024-04-22 11:26:1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的前身是飞机系,创建于1952年。目前学院下设直升机系、飞行器系、振动工程研究所、结构强度研究所、微纳器件系统研究所、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所、精密驱动与控制研究所、基础力学与测试系、人机与环境工程系、空气动力学系、航空航天交叉研究院等11个系所,建有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直升机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航空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等21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和教学平台,现有的本科专业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工程力学”均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智能飞行器技术”为新获批的“新工科”专业。学院面向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通过建设具有鲜明航空特色的三全育人体系,聚焦新工科建设,创新课程教育模式,统筹内外优势资源,强化校企协同培养,培养具备浓厚航空报国情怀和卓越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

1.png


思政铸魂

服务国家战略

学院以培养能肩负起新时代航空强国重任的德才兼备人才为着眼点,把“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的红色基因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院不断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开创了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思政教育一体化“大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新工科培养方案与学科前沿、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课程内容与科技成果、科研训练与企业实践、论文选题与科研项目、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等“六融合”教学举措。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贯通,通过“国防企业面对面”“总师思政公开课”“青马工程”“一杯咖啡的故事”“续火烛心,寻迹长空”等品牌活动,将“大飞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斗精神”等军工文化和“志在长空、航空报国”的南航文化厚植于学生心中,促进学生“智商、情商、逆商”的全面发展。同时,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成学校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1年“起落架设计基础”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漫谈新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获批江苏省思政示范课程等,其他校级和院级思政示范课程合计11门。1名教师入选2021年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022年学院与校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教发合作申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同年,学院牵头申报的校“揭榜挂帅”课题“航空航天民航特色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获批,并高质量完成了建设工作。此外,学院协助学校成功申报了2023年教育部第二批高校数字思政精品项目。

在推动课程思政交流共享方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教师多次到校内外各单位进行讲座和交流。例如,魏小辉分别在第三届全国航空航天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论坛和教育部航空航天类专业第十一次课程交流中做主旨报告;吕宏强、陆洋等人受邀在国防科大、西工大、复旦及江苏省内多所高校做课程思政讲座,有力促进了校际课程思政的交流与合作,起到了良好的课程思政研究成果辐射作用。此外,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还举办了全校范围内的航空航天民航特色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研讨会,分享并交流了课程思政的建设经验。

2.png

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六融合教学”

3.png

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课程建设成效(近5年)


聚焦新工科

构建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高质量的新工科建设,需着重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实现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提升。为此,近5年来,学院有23次党政联席会讨论了本科教学相关工作,制定并发布了16份本科教学相关制度文件,此外还形成了一系列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方案优化、国际化培养、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决议。构建了以“学科前沿、企业课程、国际课程和实践课程”为核心的四大特色课程群,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航宇学科品牌课程和精品教材;以学科前沿和行业发展引领课程资源建设,打造学科一流精品课程;广泛推行问题探究式、案例式、项目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培优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钱伟长班”、“冯如班”和“王适存班”的每名学生配备了学业导师和学术导师,实施本-硕-博贯通的精英化培养。此外,学院聘请国家教学名师指导青年教师开展研究型教学探索;以教师科研课题为载体,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结合工程实际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教学设备,有力促进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近3年学院本科教育经费投入537.93万,其中品牌专业建设190.96万,英才培育计划172.90万,双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174.07万。在学院的政策牵引和经费资助下,学院教师近年来在本科教学中的投入显著增加,在各类教改项目申报、“项目式”实习基地建设等本科教学工作中热情高涨。

4.png

5.png

培优班拔尖学生培养

6.png

通过举办航空航天知识竞赛、飞行器复原制作大赛、科创训练营等双创活动,打造低年级普惠教育,高年级拔尖领航的实践育人体系通过访企拓岗、国防企业面对面、社会实践等活动,每年带领500余名学生走进国防军工企业,实地感受军工文化,树牢航空强国志。院士、总师授课,与学生共话航空航天蓝图,为学生描绘专业方向。

7.png

640.png


此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以学院工程力学专业为依托,于2020年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学院为基地制定了多项相关的激励政策和管理制度,包括《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总体工作方案》《工程力学专业“钱伟长班”培养工作管理办法》《关于成立力学学科教学工作组的通知》等,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汇聚资源

强化产教融合

现代飞行器是高度复杂的集成系统,具有典型的新工科属性。为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学院以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工科”教育模式为依托,坚持横向融合与纵向贯通相结合,以院-院协同育人联盟为载体,通过“1+X”班主任团队、项目制实习、企业课程等举措,促进各要素汇聚、融合、相济,实现高水平的院-院协同、校企贯通、校际互动、国际互通,形成内循环和外循环相济共生的“跨界融合”协同育人生态。学院以汇聚校企优势资源为基础,开拓“学科交叉、校企联合、校际协同”资源融合路径,通过建立航宇与力学学科群,实现跨学科资源共享;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等,实现校企育人资源共建互享;通过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方式,实现重大仪器设备校际共享、师资队伍优势互补;通过不断探索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打造“金课”和高水平教材,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高质量航空航天人才培养上有了新突破,取得了一批重大教学成果。

学院以国家及江苏省对航空产业的需求为出发点,紧扣产业发展对人才素质能力的核心诉求,根据产业需求牵引的总原则,通过企业调研、企业专家论证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再通过课程体系及支撑平台予以落实。进一步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形成线上/线下核心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基础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学科创新能力提升的三位一体大学堂:以自主的通识人文健全品格与素养,以数理与核心基础夯实科研基础;依托实践平台,建立递进融合的实验教学体系;结合企业导师制、厂所实习实践,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行业定位与发展的理解;结合本科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毕业设计、科创竞赛等,提升学生解决飞行器设计实际问题的能力。

8.png

产教/科教融合教学模式

9.png

建立“一人双岗”协同育人机制。企业聘请教师为科技副总工程师,在教学中引进企业新技术、新案例进课堂,实现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同时高校聘任企业的研发人员为企业导师,联合推动科研项目申报、成果转化,提高企业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学院与中国商飞、哈飞等国家高水平科研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南航-哈飞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南航-商飞结构强度工程技术所”等产教融合育人基地;邀请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范瑞祥等8名院士,共同为本科生主讲“强国逐梦 大师引航”系列课程。学院以“1+1+4”的形式为本科新生配备教授、青年教师作为新生学业导师,同时聘任哈飞、商飞上飞院等对口国防单位数十名校友作为学院受聘导师。学院教师进驻航空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联合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以设备、教师支持等方式,与企业联合培养国防亟须的综合型人才。

10.png

学院产教融合师资建设路径


自评自建

持续优化改进

学院始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内外评估结合、评估激励并举的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提供机制保证。学院坚守教育教学质量底线,不断完善“多维度监控(包括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习实践检查、师生满意度调查和状态数据分析等)、多阶段跟踪(包括基层教学组织课前准备、过程性意见收集反馈、课后反思改进)、多主体参与(学生、督导、教学管理人员、同行和任课教师等)”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持续改进与教学质量提升。

学院目前已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涉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师资培训、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管理等教学全过程,使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各层次、各环节均有章可循,为规范教学过程、严格教学管理和监控教学质量提供了依据。为保证教学各项规章制度行之有效,学院采取了下列措施:一是加强宣贯培训,让教学制度和规范人人熟悉;二是定期检查,督导到每位教师,并将检查结果与年终考核挂钩;三是将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引导教师自觉执行;四是围绕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重点抓好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的落实;五是实施教学质量奖惩制度,对教学优秀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不合格者予以警示惩戒。此外,学院还建立了常规化、制度化的教学质量自我监控与评估体系,确保各教学环节信息的通畅以及质量标准的严格执行。通过开展教学评估、领导干部和督导听课、教学秩序检查、教学质量专题座谈会、网上评教、试卷质量抽查、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检查等工作,确保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规范执行。


11.png

12.png

14.png

13.png15.png

学院通过漫画、公众号“航宇说”、电子大屏等

对教学规范进行宣贯

为迎接2024年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理念,以本科教学规范交叉检查、专业/课程自评估、教学专项巡察、校内预评估等工作为抓手,开展了系列自评自建工作。

学院认真开展了本科教学规范交叉检查及“回头看”工作,针对巡查和自评估专家提出的问题,认真总结并提交了教学规范交叉检查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报告。整改重点包括:强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及实验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专业建设工作规范化等,现已按照专家意见修改完毕,后续将根据学校评审意见继续完善,并持续优化改进。

学院先后召开多次工作动员、部署和协调会,工作小组成员会同学院相关部门人员,群策群力、凝练学院近年来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亮点,高质量完成了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自评报告。同时,全面梳理并完善了本科教学制度和教学文件,将部分学校制度文件细化、本地化,出台并正式实施了《本科课堂教学准入制度》(院字[2023]18号)等制度,更新、细化教学档案规范及实习实践规范等模板,制定了各类自查表5份。

16.png

2024年3月,校内预评估专家开展了线上评估和入校调研,通过审阅学院自评报告、线上听课、调阅教学材料、师生座谈及学院领导访谈等方式,对我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现状进行了详细了解和评估,并从质量保障体系、培养方案、教师教学水平、创新创业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和建议,作为学院后续教学工作整改的依据。

17.png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预评估入校评估会

18.png

集中考察学院教学实验室

自学院开展自评自建工作以来,学院教师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教学管理规范性得到了明显改进。例如,试卷批阅错误率大幅下降,调课情况明显减少,申报教学建设项目、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式实习基地、各类教学比赛及教师全员校本培训报名人数均明显增加。同时,学院教学基层组织的活跃度也明显提高。各基层教学组织累计举办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活动及“乐享”专项活动20余次,包括力学拔尖学生培养论坛暨范钦珊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航空航天民航特色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研讨会、人机与环境工程系教学及人才培养主题研讨会等。

1.jpg3.png6.png7.png

4.png


2.png


5.png


            8.png

各系所广阔开展“乐享”专项活动


服务学子

助力人才培养

近10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本科生4824名,硕士生4643名,博士生1444名。学院先后荣获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主持2项,参与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主持5项,参与2项);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获批国家精品教材1部,国家级教材7部,省部级教材12部,国家精品课程2项,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项,国家级一流课程11门次,省部级一流课程21门次;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1个。“长空”新概念无人机科技创新团队2014年获得全国首批“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殊荣,这是全国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最高荣誉;黄鸣阳同学获得“2015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

根据江苏省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学校及学院调研数据显示,近5年学院本科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其中升学出国率超过60%,涵盖国内知名双一流高校,以及国际知名学府。通过对重点用人单位的持续回访和调研,航空军工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超过96.8%。其中,对学生在问题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素养、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满意度超过95%,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给予了高度认可。

19.png

学院近5届学生就业情况

近5年来,学院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国际、国家级奖项近300项,省部级奖项400余项。其中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国际力学竞赛团体赛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个体赛一等奖四次、二等奖两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3项,国际大学生力学竞赛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多次获一等奖和团体冠军,2019年荣获个人特等奖2项(全国5项)、团体赛特等奖1项(全国唯一),2016年获世界大学生旋翼飞行器设计竞赛第一名(首个获得该项赛事第一名的非美国团队)等等。

20.png



责任编辑:张鸾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航空学院:高质量推进新工科建设,培育航空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