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党建+科研”模式助力强国生态行走深走实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遗传资源研究所党支部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工作安排,依托动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平台,结合支部成员在濒危珍稀动物保护、水域生态修复、生物科普宣传等方面的优势,秉持“党建引领、科研赋能、凝聚合力”的原则,通过打造“党建+科研”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师生在“强国行”专项行动中躬身实践、汲取智慧、锤炼本领,助力强国生态行走深走实。
党支部与广西北海涠洲岛管委会“党建+科研”合作挂牌仪式
党支部书记杨光教授讲授专题党课
强基铸魂,锚定思想航向。党支部定期与农业农村部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关等单位党组织开展党建联建,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后开展“关于地球濒危物种:多样性与保护”专题党课、“精准保护江豚 助力绿色发展”理论宣讲、“何为科研、做何科研、为谁科研”经验交流等党建联建活动12次,活动覆盖人群1200人次。以“组织互联、资源互通、经验互鉴、发展互促”的形式共同建设“有家国情怀、有科学精神、有使命担当”的大思政课体系,精心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等精品党课和《普通生态学》 《动物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等课程思政示范课7门,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推动者和传播者。
党支部成员与共建单位联合开展业务讨论
支部成员带领课题组开展野外科考
揭榜挂帅,助力科研攻关。党支部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和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实际需要,确定“珍稀鸟类迁徙跟踪”“珍稀鲸豚保护”“湖泊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野外生物多样性调查”等5个方向的若干问题,以三年为研究周期,面向支部党员发布“榜单”。支部18名党员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头与27家地方及企事业单位组建科研团队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珍稀鸟类栖息地保护、民航机场鸟击防范等地方生态建设需要,共为地方及相关单位等提供科技文化指导服务54次,建设鸟类迁徙观测站、实验教学实践基地、长江江豚观测点等合作平台11个,推动长江江豚声学监测系统、伪虎鲸声学监测系统、种群生态学系统监测系统等15项科技成果转化,转化金额近4000万元。
支部成员与国内外科研人员联合开展迁徙候鸟监测与环志工作
支部成员开展生态保护专业培训
互融互促,服务生态建设。党支部聚焦美丽中国建设,面向地方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发挥支部成员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地方和相关单位在党建与业务方面的互融互促,积极服务地方生态建设。支部成员常青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基于卫星跟踪技术,帮助江苏高邮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解决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被救助个体放飞后跟踪监测的实际困难。此外,团队还基于分子标记技术,协助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等国内民用航空机场查清了机场周边鸟类群落情况以及克服了发生鸟击事件中的鸟类物种辨识的技术困难。自党支部开展“强国行”专项行动以来,支部成员共开展技能培训、科普教育、捐助资助等相关活动20次,覆盖人群近2.5万人次,开展教学研讨、课程建设、学科咨询等相关活动120次,覆盖人数情况2000人次,先后打造长江江豚志愿者协会、珍稀动植物博物馆志愿讲解队、爱鸟协会等教育服务品牌活动8个。
支部成员与海关联合开展“国门生物安全”科普宣传
支部成员为大学生开展科普知识讲座
借力蓄能,共育拔尖人才。党支部突出动物学国家重点学科优势和生物学专业特点,围绕地方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带领支部师生攀登高原、徒步荒漠、入江下海,用风浪锤炼意志、用双脚丈量人生,将科研成果写在青山绿水中,大力培育新时代的生物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支部成员围绕珍稀动植物保护、“国门生物安全”、青少年趣味科普等主题,通过创设“大话浮游”“漫话生态学”等微信公众号、成立南京江豚保护协会、在高校和中小学中建立江豚保护志愿者工作站、兼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等方式,共开展调研实践、志愿服务、就业见习等活动110次,支部师生先后完成《近岸布氏鲸观鲸指南》《涠洲岛科学观鲸手册》《新时代面向青少年群体的新型趣味科普形式研究》等系列高质量研究报告30余份,持续完善价值引领、实践体验和社会服务相统筹,校内校外一体化的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机制。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