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研学路 地理科普启新程 —“强国行” 团队以专业科技点亮农村学生生涯梦想
(1)科技载体:搭建沉浸式地理认知场景
本次研学活动以 “科技还原地理奥秘” 为核心,依托学院市级地理科普基地的先进设施,将抽象地理知识转化为可感、可玩、可探索的科技体验项目。在天象馆内,“强国行” 团队志愿者操作智能仿真光学演示系统,通过动态星图模拟、星座轨迹追踪等功能,为学生呈现从太阳系行星运行到银河系结构的立体画面, 当 “北斗七星” 随季节变化在穹顶缓缓转动时,志愿者借助触控交互屏,实时标注星体坐标与天文观测数据,让学生直观理解 “天文观测员如何通过科技设备记录宇宙变化”,打破对 “天文职业” 的模糊认知。地质科普馆内,团队创新运用 “数字标本 + 实物体验” 双轨模式:团队教师通过230 余件套矿物标本展开专业讲解;在 “岩石硬度测试” 互动区,学生通过专业仪器测量花岗岩、石灰岩的硬度差异,志愿者同步讲解 “地质工程师如何利用检测设备判断岩石适用性”,让 “科技工具辅助专业工作” 的认知深入人心。在地貌馆,党员教师通过无人机航拍数据与 GIS 地理信息系统叠加,学生观看了家乡地貌的海拔变化、土壤分布,通过模拟“乡村道路规划” 中遥感技术的应用流程,亲身感受 “地理信息工程师” 的工作路径。
(2)科技讲解:链接地理科技与职业未来
为避免科技体验流于形式,“强国行” 团队提前培训 10名具备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围绕 “科技设备 — 专业工作 — 职业方向” 构建讲解逻辑,让每一项科技体验都成为生涯启蒙的 “桥梁”。在天象馆,志愿者结合星图系统,介绍 “天文观测需要掌握的数学、物理知识”,以及 “国内高校天文专业的招生方向”;地质科普馆内,针对学生好奇的 “恐龙蛋化石如何发现”,志愿者展示野外勘探中使用的便携式仪器,讲解 “党员科研团队用在隆昌恐龙发掘” 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科技 + 坚持” 对职业发展的意义。
地貌馆的 “遥感技术实践” 环节更成为生涯认知的 “转折点”:来自东兴区田家镇中心小学的张同学,在志愿者指导下完成 “家乡小河流域规划” 模拟操作后,兴奋地说:“原来在电脑上画地图就能帮家乡规划道路,我以后也要学这种‘能帮家乡变美的技术’!” 据统计,活动中团队共设计 “科技与职业” 关联讲解点 28 处,帮助学生建立 “科技工具—专业学习—职业选择” 的清晰认知。
(3)科技协同:构建院校资源共享机制
本次活动深化了 “高校科技资源 + 中学教育需求” 的协同模式。内江十二中学提前调研农村学生的科技认知水平,协助 “强国行” 团队调整科技体验项目的内容与难度;活动当天,中学教师与团队志愿者组成 “科技讲解搭档”,前者负责引导学生理解基础概念,后者聚焦科技原理与职业链接,形成 “分层指导、互补增效” 的育人格局。
活动现场,双方还启动 “地理科技科普共建计划”:“强国行” 团队将开放部分遥感数据、科普课件等数字资源,供内江十二中学开展日常教学;内江十二中学则作为 “科技研学实践点”,定期组织农村学生参与后续科技体验活动。内江市第十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肖世东表示:“农村学校缺乏专业地理科技资源,此次协同让学生在家门口接触到先进科技设备,这种‘科技普惠’的模式,为农村学生生涯教育提供了新路径。”
(4)科技赋能:收获成长与梦想的双重实效
活动后课题组的反馈数据显示,80% 的学生表示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地理科技设备”,90%的学生 “通过科技体验明确了至少 1 个感兴趣的地理相关职业方向”,科技赋能的生涯启蒙成效显著。不少学生在 “梦想卡片” 上写下对未来的期待:“想做遥感工程师,用无人机拍遍家乡的山山水水”“要学天文知识,操控望远镜看星星”。
此次 “科技 + 研学” 实践,是 “强国行” 团队践行 “科技报国、教育为民” 使命的生动体现,也是课题组探索 “科技赋能农村生涯教育” 的重要成果。下一步,团队将持续整合地理与测绘专业的科技资源,开发 “云端地理科技展馆”、“便携式科普设备包” 等项目,让更多农村学生通过科技接触地理世界、明晰生涯方向,为乡村振兴培育兼具科技素养与家国情怀的后备力量。

1.活动现场学生参观天象馆照片留念

2.内江市第十二中学学生参观地矿实验室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