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江北新区“生态教育实践基地”、南京晓庄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小学生态道德培育机制研究”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暨子课题研讨会在南京晓庄学院顶山实验小学举行。南京晓庄学院副校长杨种学、江北新区教育局副局长周桂松、南京威雅国际学校校长田宁、南京晓庄学院博士刘霞、南京晓庄学院顶山实验小学领导班子及行政代表出席了该活动,学校校长唐小俊主持。
仪式上,晓院顶山实小副书记姚玉梅通过一则宣传短片介绍学校今年设立的“碳币小屋”,并就“双碳”理念的落实与推动作了详细汇报。姚玉梅从建设文化空间、打造教学主阵地、构建生态文明教育机制、融合资源开展活动、建立相关素质评价体系五个方面谈了学校的未来计划。
研讨会上,在相关领域已有十多年研究经验的刘霞博士建议学校生态教育的开展,可以结合江北新区的地理优势用好长江文化,挖掘育人资源。她还就课程、作业设计、实践活动三个层面对学校开展“双碳”教育进行了指导,同时提出可行性的方法:(一)课程教学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可操性方法;(二)结合“双碳”政策,在作业设计上进行生态素养教育;(三)设计减碳活动,推动开放式协同育人。
“学校要抓住‘双碳’新机遇,做出自己的特色。”田宁就生态德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田校长结合具体的事例指出可以利用环境达到育人的效果,希望学校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关于教育的话题、也是生态的话题,我们要将学术研究转化为行动研究、实践研究。”杨种学强调了做什么?怎么做?如何真正达到生态文明?他对学校“双碳”工作的开展给出了指导性建议,希望学校能够系统设计并逐步实施,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方式方法。
“江北新区致力于打造‘碳中和’示范区,必须从基础抓起,在探索未来教育的道路上,培养学生的生态理念。”教育局副局长周桂松强调了新区的发展理念。仪式上,他对学校目前的“双碳”做法予以了肯定,他希望学校在探索“未来教育”,根植“生态理念”时,要做到实现教育理念的转移,渗透“生态理念”,坚持家、校、社协同育人。他希望学校建立生态道德培育机制时,努力打造“碳中和”小学示范点,构建相关体系,最后建立完善的制度。
“‘中小学生态道德培育机制研究’实践基地的成立是学校与南京晓庄学院合作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学校进一步提升特色发展的契机,标志着学校‘双碳’工作新篇章的开启。”校长唐小俊表示,学校期待南京晓庄学院、南京晓庄学院顶山实验小学勠力同心,共期硕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