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实施,生态文明教育该如何接力做加法,助力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近日《环境教育》杂志聚焦“做而论道栏目围绕“双减”视野下的生态文明教育”这一主题,邀请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师第一支部书记刘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生态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彭妮娅,北京市第五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环保之星”董雁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双减”在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教育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在助力“立德树人”目标实现上,生态文明教育将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针对以上问题,刘霞做了专业而独到的阐述。
教育是一个高度关联的生态系统,“双减”政策的颁布和落实必将带来教育系统的重大变革,从而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就生态文明教育而言,“双减”必然为其提供良好的机遇。首先,“双减”政策让学生真正从过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时间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形成热爱自然的道德情感,更有机会通过亲身参与,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中发挥作用;其次,“双减”政策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的同时,更加强调教育的公共属性,从关注知识化的学习走向重视综合素养的培育。生态素养是生态文明新形态公民必备的素养,在时代新人的培养中占重要地位,落实“双减”政策为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提供机遇;再有,当下的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然而过度的物质依赖必然造成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排放等生态问题。“双减”政策引导学校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精神生活,使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一个全面发展、情感丰富、精神敞亮的人。这有助于青少年学生拥有不依赖物质消费也能获得内在满足的精神品质和人文素养,能成为绿色消费者和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
生态文明教育也将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马克思有句经典名言: “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的狭隘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就明确要求人类改变征服者角色,承认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明确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与自然建立道德关系,从而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将人类道德关怀扩大到自然生态,提升人类的道德境界,这不仅能从根本上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必然促进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完善、道德修养的提升。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