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守地域建筑,耕耘祖国北疆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教工党支部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教工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21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7人、副高级职称的8人,同时有全国勘察设计大师1人,内蒙古青年勘察设计师3人。党支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为目标,聚焦内蒙古自治区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围绕学院“服务草原人居环境建设、弘扬北疆建筑文化”的发展定位,着力构建“两融三聚”党建引领业务发展工作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在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中,党支部获批“党建样板支部”。

建筑系教工党支部始终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摆在首位,着力挖掘学科专业中的育人元素,发挥专业课程及科研成果育人功能。


依托建筑系教师在建筑历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学院场馆开辟450平米打造《内蒙古传统建筑博物馆》,由支部委员托亚担任负责人,从建筑风格、建筑元素、人居环境演进等方面,挖掘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例证,通过专业课程讲授和成果展示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托亚等党员教师积极承担讲解员责任,接待校内师生和校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中小学生参观走访博物馆,在讲解建筑知识的同时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2023年学校获批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筑学关于地域传统建筑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证研究内容纳入了基地研究方向;2024年学校获批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博物馆系该基地现场教学场所之一。同时,积极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开展中华民族文化学术研究,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拓宽师生在建筑文化方面的研究视野,2023年与东南大学、内蒙古博物院共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内蒙古工作站”,2024年获同济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中华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的实践基地授牌。
内蒙古传统建筑博物馆


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规范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抓好政治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党支部积极组织系内教师结合业务工作开展交流研讨。围绕学院发展定位和育人工作需要,每月开展一次“专业视角下政治理论+时政”专题研讨,发挥老、中、青党员“传帮带”作用,各年龄梯队、研究团队、年级组之间建立互通、互学、互促机制,通过专题研讨、座谈讨论等形式,挖掘学科专业中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引导系内教师做好课程思政建设。近3年来,建筑系教师获自治区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二等奖1项,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类教改项目、示范课程等合计3项。

为保障学院学科专业晋位升级目标,建筑系教工党支部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教师攻坚克难推动学科专业建设。


将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分解为具体业绩成果任务,并由党员教师带头认领,呈现了学科骨干“全红”,学科团队带头人“全红”,学科梯队老中青骨干成员“全红”的“三红”状态,有效支撑了学科专业晋位升级目标。其中,党员教师张鹏举教授作为学科专业领头人,带领团队开展科研攻关,2019年被评为内蒙古唯一的“全国勘察设计大师”,2022年入选内蒙古“草原英才”拔尖领军人才,202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公示阶段);党支部书记李冰峰具有正高级工程师职称,兼任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负责人,获得首届“内蒙古青年勘察设计师”、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同时,学院党委每年举办“党员教师业绩展”活动,支部党员梳理年度教学科研业绩成果后面向全院师生展示,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建筑学学科专业晋位升级阶段性成效较为显著。2019年建筑学专业列入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以“优秀”成绩通过建筑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评估复评,同年获批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2年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较上一轮提升2级;2023年获批自治区一流建设学科。近3年支部党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1项、自治区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获得自治区级及以上重大科研项目、教改课题、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横向科研项目32项,获得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2024年,由内蒙古工业大学张鹏举教授团队牵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内蒙古草原牧区人居环境及其建筑的营建理论与设计方法”,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
“内蒙古草原牧区人居环境及其建筑的营建理论与设计方法”启动会

党支部积极发挥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通过政治理论学习、推动有组织科研、集中学习研讨等方面工作,引导教师将研究实践与自治区“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紧密结合。


以党员教师张鹏举教授为引领,建筑系教师团队着力打造“草原人居环境营建理论与实践体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全领域的、全要素的草原人居环境空间布局优化方法,利用内蒙古草原的气候、资源、能源,采用绿色技术手段,在提升居住环境品质的同时实现节约能源和减少碳排放的目标,实践作品分布在内蒙古广袤的森林、草原、山脉、峡谷、河岸、沙漠等自然环境中。实践成果荣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国际、国家级设计奖80余项,完成工程示范项目56个。党员教师张鹏举教授作为自治区行业领军人物,牵头成立了自治区勘察设计协会并担任协会会长,致力于自治区城乡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草原人居环境设计研究与实践达到新高度。
工程示范项目: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草原社区中心
工程示范项目:乌兰毛都草原游客中心


引导教师发挥学科专业人文特征和优势,聚力北疆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针对内蒙古传统民居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等展开深入研究,探索其传承与转译方法;使用数字信息技术对蒙古包及辽塔等建筑类型提出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将传统建筑文化融入现代建筑创作,形成独特的建筑创作理念与方法。《内蒙古历史建筑》等15部专著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要文献;辽塔系列研究成果先后应邀参加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学术会议,并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文献展”中展出;学院场馆获批中国建筑学会的“建筑科普教育基地”和“绿色低碳科普教育基地”。


为进一步提升农牧民居住品质,展示农村牧区时代风貌,确保农房质量安全,党支部积极引导教师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助力推进乡村振兴进程。党员教师张鹏举教授和支部书记李冰峰受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住宅庭院设计图集》,为广大农牧民提供功能齐全、布局合理、造型新颖、施工方便、绿色低碳的新时代住宅院落设计方案。同时,李冰峰等作为专家赴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清水河县、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开展设计下乡服务工作,重点关注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生活环境的提升改善,根据地方实际和需求,为农房设计和建造出谋划策。
设计下乡服务
立足初心使命,不忘家国情怀。建筑系教工党员始终立足地域建筑特点,秉持教书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崇高使命,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助力北疆建设,践行着立足岗位、贡献社会的责任担当。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