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扎根北疆担使命 敢叫荒漠换新颜

发布时间:2025-04-21 20:29:05

“三北当年起战歌,治沙矢志定风波。初时只为存生路,累岁终能绘绿柯。退沙林兴生态美,民丰国富笑颜多。敢教荒漠呈佳景,中国担当震宇河。”这是资深电影监制,国家一级导演江平对治沙人的形容。

近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指导,内蒙古广播电视台重磅打造录制的《北疆文化红色足迹》大型融媒体文化互动节目在内蒙古卫视频道震撼上线,其中“敢叫荒漠换新颜”由内蒙古大学沙漠治理与水土保持系教师党支部赵杏花、李钢铁、王海兵、李龙四位老师组成的专家团及青年教师梁钰镁、李浩年和博士研究生席成、郭欣宇、赵飞燕组成的守护团共同完成录制。

合影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发出了“向沙漠进军”的号召,1958年,开始了对西北六省区的沙漠考察,时任内蒙林科所所长的江福利参加了考察。在多年的防沙治沙实践中,江老深刻的认识到,防沙治沙急需掌握林学、地学、植物学知识的综合人才。于是,他提出了设置沙漠治理专业的建议。

江

江福利先生(中间)

原内蒙古林学院

原内蒙古林学院

1960年,原内蒙古林学院成立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第一个沙漠治理专业,至今我们已经培养了7000余名防沙治沙的专业技术人才,从首都北京到三北地区,从科研院所到旗县林场,都有我们的毕业生。老一辈治沙专家一边投身于人才培养,一边进军沙漠、戈壁、盐碱地,对不毛之地进行着修复治理,三十年、五十年、一辈子都在默默的辛勤耕耘……1984年,江福利老先生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他请求把骨灰撒在乌兰布和沙漠,从此,在吉兰泰盐湖边上就有了这位沙漠永恒的守护者,他要看着有一天后人能把象征绿色生命的旗帜,插遍茫茫沙海。1986年,内蒙古林学院沙漠治理专业开始面向“三北”地区招生,以张奎璧教授为代表的第二代治沙人继续投身于沙漠治理的研究与实践当中。2022年,张老先生去世。遵照遗嘱,他的骨灰也被安葬在了吉兰泰盐湖边,与江福利老先生永远相伴。逝者虽去,风范犹存。两位老先生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精神给后人竖起了一座丰碑,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我们专业知名度不断提升,完备的本、硕、博、博士后培养体系为新时代防沙治沙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天地。

奎

张奎璧教授

在治沙前辈精神感召和鼓舞下,一代又一代治沙人正沿着先辈的足迹,前仆后继,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让中国的防沙治沙走向世界。

在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不畏严寒,不惧酷暑,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在沙漠中一次次地播种希望,研究适合沙地生长的植物,创新探索着防沙治沙的先进技术。

0312f6eee7e571326ede6bebea256ab

沙柳、沙棘、沙蒿、沙拐枣,柽柳、梭梭、柠条、沙冬青,胡杨、沙枣、菌草、文冠果……每一种植物在防沙治沙领域都有着传奇故事。

“中国魔方”之称的草方格沙障、沙柳沙障、PLA沙障,为全世界防沙治沙贡献了中国智慧。

290b722e82cd9a34b83cd685926ec54

沙柳沙障

PLA沙障

PLA沙障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分布着大面积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为了研究荒漠化发生、发展规律,探索有效防治措施,一代又一代治沙人深入沙漠、戈壁腹地,在地面温度高达五、六十度时仍蹲守于沙漠中,等待随时而来的风和风沙运动;突然间狂风大作,天昏地暗,伸手不见五指,肆虐的风沙拍打着他们的脸,即便时呼吸困难、思路中断,也要在在风沙中坚持观测、获取数据。

长期受到水力侵蚀的砒砂岩区土地贫瘠、沟壑纵横,但有一群人他们翻山越岭、上梁下沟,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土壤、调查植被,架设仪器,分析数据,为保护母亲河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我们共同穿越历史的长河,去追寻北疆大地上那一抹抹鲜艳的红色。北疆人民坚韧不拔的奋斗身影,在这片大地上的红色足迹,是我们的精神之源,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它记录了过去的辉煌,也为我们照亮了未来的路。

荣誉墙2

内蒙古农业大学防沙治沙与水土保持教学科研团队,正向着绿色的未来坚定前行,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力量、中国方案;让更多的人了解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光彩。


责任编辑:王檬檬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25年4月12日,内蒙古农业大学治沙与水保系教师党支部赵杏花、李钢铁、王海兵、李龙及守护团共同录制融媒体文化互动节目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