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社区网格员是一个特殊群体,她们工作任务繁重,但工资却不高;她们工作岗位平凡,但却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近日,我支部书记刘伟教授指导本科生王淏同学,对呼和浩特市的社区网格员这个特殊群体做了全面深入的社会调研。通过大量的访谈调查发现,社区网格员立足基层,爱岗奉献;她们挥洒热心,勇于担当;她们是基层治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好帮手;她们是服务群众、关心百姓的贴心人。有了她们这个特殊的群体,社区居民生活获得了许多便捷服务和温暖帮助。最终,在刘伟教授指导并推荐下,王淏所写的社会调研访谈报告《平凡的岗位 不平凡的坚守》讴歌真善美,传递正能量,被网络文学平台启程文学转载,并全文配音朗诵,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
附:社会调研访谈报告:
——走近青城社区网格员这个特殊群体
王淏
指导教师:刘伟
小社区、大社会,小网格、大担当。“网”不打鱼,装的都是居民柴米油盐的繁琐小事;“格”不写字,记录的都是小区业主的生活需求。网格员是居民的贴心人,是打通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党组织和基层群众之间架起的“连心桥”。老百姓的事儿再小,在网格员眼里都是大事儿。无论是疫情防控一线,还是社区日常巡访,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看到社区网格员奔波的身影……
一、永远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呼和浩特“疫情保卫战”打响后,回民区赛马场北路社区网格员金塔娜早晨出门时门卫对她说:“疫情升级减少人员流动,今天你走出小区大门,可能会很长时间不允许再回小区了!”金塔娜先是犹豫了一下,之后就义无反顾地迎着寒风走向了她的工作岗位。因为她知道,只有她自己最熟悉小区居民的基本情况,疫情吃紧,那里太需要她了。
网格员的工作必须具备“多面手”本领,金塔娜从早晨到晚上要转换多个工作角色,从居民排查、卡口管理、隔离管控、楼道消杀、核酸检测等多工种、多岗位,都要亲历亲为。每天都要很晚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闭环管理的住处,这种加班加点的生活她早已经习惯了,收工无论多晚,她都要将当天的登记信息整理成完整的台账汇总上报,必须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抗疫一线的网格员金塔娜)
2022年对于金塔娜的工作和生活来说太不平静了,从年初到现在,她不但参与了两次近三个月的阻击疫情,而且还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
今年春节前夕,公公婆婆从东北老家赶来呼和浩特团聚过年,这让塔娜和丈夫感到无比快乐和幸福。可没想到的是春节刚过,她的公公突然生病,从确诊到住院不到二十天时间骤然辞世!温馨平静的生活瞬间被击碎。
“叶落归根,来时无口”。悲痛之余全家人正准备回东北老家料理公公后事的时候,呼和浩特再一次出现新冠疫情!一面是儿媳妇送别父辈应尽的孝道;一面是社区网格员抗疫应尽的责任。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金塔娜陷入了艰难的抉择。开明的婆婆知道儿媳妇左右为难,就主动对她说:“做好防护去工作吧,家里的事可以往后拖一拖!”婆婆的理解和支持顿时让塔娜感动得稀里哗啦......
“疫情就是任务,防控就是责任”。过年的欢乐氛围还没有散去,正月十八金塔娜返回了疫情防控一线。她经常说,网格员的工作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日常巡访,虽然琐碎重复,但对居民来说意义重大。一个人“被需要”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这份为基层群众服务的责任一直支撑着我努力前行。
二、携手用爱温暖呼和浩特的冬天
霍文云是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中山东路街道中山社区的网格员,她负责九栋楼355户居民的网格服务工作。自呼和浩特新一轮疫情爆发以来,她把两个孩子扔给家人照顾,自己闭环坚守在抗疫一线,已经两个多月没有回家了。在疫情最严峻的那段日子,她和同事们每天凌晨4点半就起床,开始准备防疫物资,协助医务人员开展入户核酸检测。为了节省一套防护服,担心工作期间上厕所,她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坚持早晨不喝水、不进餐食,每天都是忙到中午12点甚至是下午一两点钟,才能回到酒店吃上一份盒饭。用她自己的话说,“饿极了的时候,盒饭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
(正在工作中的网格员霍文云)
霍文云入职网格员虽然只有一年的时间,但是她深深地体会到:网格员在小小的网格里,却能发挥出超乎想象的大能量。网格员的工作除了每天收集网格管区内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居民业主反映的事情以外,还要做好巡访记录,摸清居民住户的基本情况、流动人口信息、房屋出租信息等等。从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到坚守疫情防控“一米线”,只要居民哪里有需要,她就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哪里。
记得她刚刚入职时,居民们并不接受她,也不知道网格员究竟是干什么的。她入户摸底,采集信息时,经常会遇到居民把门“砰”的一声关上,然后久敲不开门的事情。霍文云感到失去了尊严,非常失落和委屈。还有一些居民常常把她当成“推销员”发小广告的,更有甚者说她是小偷团伙成员来踩点儿的,弄得她哭笑不得!
霍文云说,网格员每天必须直面小区的各类问题和矛盾,还要“接受”有些居民抱怨和不理解。说网格员是业主的“出气筒”一点儿也不为过。我们工作苦点儿累点儿还都能忍受,最不好忍受的就是这些抱怨和指责。我们只能渴望业主能够换位思考,相互理解。但不管我们遭到怎样的“待遇”,委屈过后必须重新整理好心情,带上微笑再一次出发。
霍文云入职网格员之前,在村委会当过妇女主任,积累了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面对眼下出现的“闭门羹”遭遇,她暗暗给自己鼓劲儿——“没有肯不了的硬骨头”!于是,她穿上红马甲,戴上工作卡,采取快速亮明身份的办法,加上嘘寒问暖的赞美和夸奖,微笑面对眼前的业主,就像楼上楼下的邻居一样亲切自然。真心总会得到回报,凡事也都有一个过程,慢慢地大家开始熟悉她、了解她、接受她,也放下了戒备心理。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霍文云就得到了大多数居民的认可,大家也知道了到“网格化、管家式”服务的好处。都纷纷主动留她的电话,加她的微信,大事儿、小事儿、麻烦事儿都找她帮忙。入职仅一年,她就帮助居民业主完善解决大事小情120多件。
今年呼和浩特疫情期间,她负责的邮校小区新三号楼80岁的独居老人朱阿姨不慎骨折,霍文云第一时间赶到老人家里了解伤情,又及时协助找来医生治疗。从此,给老人买药、送菜、缴费和做家务这些事儿她全包了。在北京工作不能回来照顾母亲的女儿,打来电话对霍文云感激不尽。
邮校小区新四号楼被划为高风险区进行封控,业主刘先生家的热水器坏了,全家人多日不能洗澡。刘先生试着求助网格员霍文云,没想到的是维修工人很快就上门维修了。听起来这似乎是一件小事儿,但在疫情封控期间要找到一个维修工,需要费尽周折,谈何容易?尤其是进入小区程序审批更为复杂,需要看核酸、青城码、行程码,然后消杀防护才能入户维修。
呼和浩特寒潮来临那天,一大早市区就下起了雨夹雪,道路湿滑、气温骤降。霍文云和同事们在寒风中穿着单薄的防护服组织业主进行核酸检测,不一会儿的功夫,手就被冻僵了。业主们看到以后,自发地通过各种渠道弄来了好多“暖手宝”送给她们,有的业主还从家里拿来棉围巾和棉衣给她们穿上。霍文云说,“那一刻温暖的不仅是我们的身体,更温暖了我们所有网格员的心……”
这样有温度的爱心故事在首府抗击疫情期间,几乎每天都在霍文云身边发生。
三、为群众服务就不能和利益挂钩
疫情发生近两个月了,赛罕区西落凤街社区网格员于洋一直闭环工作,60多天吃住在满族小学的教室里没有回过家。她的爱人也在抗疫一线,疫情让家人彻底变成了“网友”。
呼和浩特疫情具备常态化防控条件以后,我电话采访了于洋,开门见山地问她:“网格员工资不高,队伍不稳定,你认为是待遇不留人吗?”于洋也不避讳地回答:“工资待遇肯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她说,有些网格员因此辞职也能理解她们,必定她们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压力都很大。我们这些网格员都是合同制,既没有编制又不是体制内的人,所谓的工资其实就是“网格专项补贴”,每月仅仅两千元,有时还不能按时发放。说真话,我们的付出和回报是不成正比的。但是,在我心里,服务群众是不能与利益得失直接挂钩的,否则就不可能全心全意服务群众了。
当我问到是什么理由让你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时,于洋并没回答有什么确切的理由。她深情地说,这种低收入带来的心理落差,只能自己去慢慢调节,在自己心中找到平衡点。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我就是觉得我们做的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网格员是党组织和基层群众之间架起的“连心桥”,我们能够把群众提出的每一件小事情办好,我就觉得我对得起“网格员”这个职位。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也就是选择了一份责任!其实网格员这个岗位收入的确很低,又没有什么保障,有的倒是苦累和委屈。但换一个角度讲,我们也有欣慰、幸福和快乐。每当想起自己曾经把张大妈家的下水道疏通了,刘大爷家的门锁修好了,让王阿姨家传来了阵阵笑声……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暖和欣慰,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在平凡的网格工作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于洋说,要真正做到“网格无盲区、服务零距离”还真不能用利益的得失、多少来衡量,这也算是一种境界吧!
(在居民家走访的网格员于洋)
的确,走近“小人物 大格局”的网格员群体才发现,她们立足基层,爱岗奉献;她们挥洒热心,勇于担当;她们是基层治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好帮手;她们是服务群众、关心百姓的贴心人。有了她们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才真正在“管家式”服务的生活中,享受到一“网”情深的“格”外温暖。
作者简介:
王淏,男,2001年6月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2020级秘书学系本科生。
指导教师:刘伟,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