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实践调研基地落户崇川北部城郊 共绘乡村振兴“研学用”融合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9-27 11:18:43

9月19日,在金秋时节的暖阳里,南通都市农业公园迎来了一场聚焦乡村振兴与党员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活动——崇川区乡村振兴全景式党员教育阵地集群正式发布。作为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深度参与此次活动,并在现场举行实践调研基地挂牌仪式,标志着该院在服务地方乡村振兴战略中迈出关键一步,为“理论研究—实地调研—成果转化”的闭环式智库建设开辟了新阵地。

图片2

实践基地挂牌:打造乡村振兴“一线观察窗”

活动现场,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党支部书记、执行院长杨凤华与崇川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张明星共同登台,为“崇川区北部城郊乡村振兴党员教育阵地集群”实践调研基地揭牌。这一基地的落地,是研究院主动对接国家《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要求,将高端智库的智力优势与基层乡村振兴实践需求紧密结合的重要举措。

作为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研究院长期关注长江经济带沿线城乡融合发展路径,而崇川区北部城郊作为南通主城连接乡村的“过渡带”,兼具城市资源辐射与乡村特色产业潜力,是观察城郊乡村振兴“突围路径”的典型样本。此次挂牌的实践调研基地,覆盖幸福街道等北部城郊重点区域,整合了现代农业园区、党群服务中心、产业共富项目等多元场景,既为研究院党支部团队提供了“沉浸式”调研的一线窗口,也为党员教育提供了“可看、可学、可悟”的实践课堂。

图片1

“这里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实践场’,更是智库研究的‘富矿’。”杨凤华在挂牌仪式上表示,“我们将以基地为依托,聚焦城郊地区‘党建引领产业升级’‘集体经济增收模式’‘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等关键课题,组织专家团队常态化驻点调研,把论文写在崇川的田野上,把对策建议转化为助农惠农的实际行动。”

“党课联创”协同:推动智库研究与党员教育同频共振

图片3

活动当天,研究院党支部成员还深度参与了崇川区乡村振兴“党课联创”成果发布环节。由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党支部副教授瞿锦秀老师主讲的微党课《党建领航·城郊突围——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崇川实践》,正是基于研究院前期在崇川北部城郊的调研成果提炼而成。该党课以“理论+案例”的形式,生动解析了崇川区通过党建引领破解城郊乡村振兴瓶颈的创新实践,如“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农旅融合激活闲置资产”等典型经验,既为党员教育提供了鲜活教材,也反哺了研究院对“基层党建与产业振兴协同机制”的理论研究。

图片4

“‘党课联创’是我们探索‘智库+党建’融合模式的一次尝试。”杨凤华介绍,通过与崇川区委党校、街道党工委的联动,研究院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党员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乡土课程”,同时从基层实践中挖掘“真问题”,形成“调研—教学—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农服务”的双向赋能。

智库赋能未来:以“研学用”一体化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此次实践调研基地的挂牌与“党课联创”成果发布,是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服务地方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研究院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先后承担多项关于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政策创新的重点课题,但“走出书斋、扎根乡土”始终是其核心导向。

“崇川北部城郊的乡村振兴实践,既有东部发达地区的共性特征,又有城郊结合部的特殊挑战,是检验和丰富智库理论的天然实验室。”杨凤华表示,下一步,研究院将以实践调研基地为平台,重点开展三项工作:一是组建“专家+基层干部+农户”联合调研组,系统梳理崇川城郊乡村振兴的“经验清单”“问题清单”和“需求清单”;二是联合南通大学相关学科力量,开发“乡村振兴案例库”“政策工具箱”,为全省同类地区提供参考;三是推动智库成果与党员教育深度融合,通过“田间课堂”“院地论坛”等形式,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善治理的“头雁队伍”。

秋分时节,万物丰盈。随着实践调研基地的正式落地,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与崇川区相关部门的合作正翻开新篇章。这片充满希望的城郊热土上,智库的“智慧之光”将与基层的“实践之力”交相辉映,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崇川答卷”,为江苏省乃至全国城郊地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崇川方案”。


责任编辑:冯美红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9月19日,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实践调研基地落户崇川北部城郊,共绘乡村振兴“研学用”融合新图景。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