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厚植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教育系“五个红”系列活动育人实践

发布时间:2025-10-15 12:46:57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系系统策划并持续开展了以“讲红色故事、观红色电影、读红色书籍、唱红色歌曲、进红色基地”为核心的“五个红”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举措,有效夯实了红色教育根基,引导广大学生在沉浸式、体验式学习中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取得了显著育人成效。

(一)“讲红色故事”—于叙事中传承革命精神,于讲述中筑牢信仰之基

教育系定期举办“红色故事会”“英雄故事我来讲”等主题班会与团日活动,着力构建一个“人人能讲、处处可听”的红色叙事场域。邀请党员、退伍士兵、先进模范走进校园,以其亲身经历或深情讲述,让革命先烈的形象从书本走入现实;组织学生担任“红色宣讲员”,在校园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等平台分享感悟,使红色故事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旋律。例如,在“七一”期间举办的“追寻先烈足迹”主题故事会上,同学们将赵一曼、方志敏等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与崇高气节娓娓道来,讲述过程情感真挚,极具感染力。

“讲红色故事”活动成效:首先,在“讲”与“听”的互动中,学生们对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光荣传统和伟大成就有了更为具体而深刻的理解,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得以显著增强,具体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向党、团组织靠拢,积极提交入团、入党申请书,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意识明显提升。其次,从准备讲稿到站上舞台的整个过程,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文献梳理与公众演讲能力,使他们的综合素养在实践舞台上得到了有效淬炼。

1

(二)“观红色电影”—于光影中重温峥嵘岁月,于共鸣中激发爱国情怀

教育系精心遴选《建党伟业》《长征》《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等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奋斗历程的优秀红色影片,利用课后服务、周末影院、重要纪念日等契机组织集中观影,并配套开展座谈讨论、撰写观后感等深度延伸活动,引导学生超越感官刺激,深入思考影片所蕴含的历史逻辑、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例如,在观看电影《长津湖》后,各班级围绕“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与当代价值”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学生们被志愿军战士展现出的英勇无畏、牺牲奉献精神深深震撼,纷纷写下感人至深的观后感,表达对英雄的无限崇敬与对祖国的炽热爱恋。

“观红色电影”活动成效:一方面,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情感渲染力的电影语言,让抽象的历史课本变得可感可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最朴素的爱国情怀,使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在情感共鸣中得到巩固与升华。另一方面,影片中英雄人物所展现出的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不畏强敌等崇高精神品质,在潜移默化中涵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校园内关心集体、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现象日益增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

2

(三)“读红色书籍”—于书香中汲取智慧力量,于涵泳中积淀文化底蕴

教育系着力建设“红色书屋”与班级“红色图书角”,配备《红岩》《青春之歌》《星星之火》《红星照耀中国》等经典红色文学作品与党史读物,为学生打造触手可及的红色阅读空间。通过系统开展“红色阅读季”、“师生共读一本红书”、读书分享会、知识竞赛、好书推荐等系列活动,营造出“读红书、学党史、悟思想”的浓厚氛围。同时,注重将红色阅读与语文、政治等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实现跨课程协同育人。例如,在“世界读书日”期间启动的“红色经典·点亮心灯”主题阅读活动中,学生们在潜心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后,自发地以绘制读书小报、举办分享交流会等形式,交流对中国共产党早期艰苦卓绝又充满光辉的奋斗历程的新认识与新感悟。

读红色书籍”活动成效:它不仅帮助学生们从红色经典中汲取了丰富的历史智慧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有效涵养了其文化底蕴与人文素养,更通过持续的阅读活动,将红色文化深深嵌入校园日常,使书香校园与红色旋律交织融合,形成了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文化育人环境,有力地促进了优良校风、学风的建设与发展。

3

(四)“唱红色歌曲”—于旋律中赓续红色血脉,于合唱中凝聚奋进力量

教育系将《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保卫黄河》等经典红歌系统性地纳入音乐课堂教学,并坚持开展课前“每周一歌”活动,让红色旋律回荡在课堂。通过举办“红歌嘹亮心向党”班级合唱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集体风采、抒发爱党爱国情怀的盛大舞台。同时,利用校园广播站定时播放红色歌曲,积极营造“课间听红歌、人人唱红歌”的常态化校园文化氛围。

唱红色歌曲”活动成效:在精神层面,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红色旋律,本身就是生动的情感教育与信念教育,让学生在传唱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红色精神的洗礼,理想信念在艺术的熏陶下更加坚定。在实践层面,从日常学唱到登台合唱,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集体协作能力和组织纪律性,成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4

(五)“进红色基地”—于行走中追寻红色足迹,于实景中强化实践体验

教育系高度重视实践育人的独特价值,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革命遗址、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创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将入团仪式、主题团日、现场教学等搬到历史现场,在实地、实物、实景中开展教学。通过聘请基地讲解员、研究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提升教育的专业性与权威性;鼓励并培训学生担任“红色讲解员”,变被动听讲为主动传播,在服务实践中深化认知。例如,每年清明节,组织学生前往本地革命烈士陵园开展庄严的祭扫活动,通过敬献花篮、默哀致敬、聆听英烈事迹、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团誓词等仪式,使学生在肃穆的氛围中接受精神洗礼。

“进红色基地”活动成效:它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与说教模式,使红色教育从静态的理论灌输转变为动态的亲身体验,极大地增强了教育的生动性、直观性与实效性。学生在“行走”中感知历史的厚重,在“实景”中感悟思想的伟力,实现了理论知识、情感触动与坚定信念的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让红色基因在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5

“五个红”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成功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沉浸式的立德树人红色育人新模式,将丰富的红色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独特的育人优势,成功地将爱党爱国的种子播撒进学生心田,让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传承、生根、发芽。展望未来,教育系将继续深耕“五个红”活动内涵,不断创新形式与载体,持续巩固和拓展红色教育成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更为坚实的思想基础。

责任编辑:马孝林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教育系开展“五个红”系列活动,厚植红色基因培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