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情感教育
——以《陈情表》为例
一、案例简介
《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李密在文章里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通过阅读欣赏传统文化经典课文《陈情表》,对大学生进行文学素养的熏陶、能力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孝”。
二、案例背景
《陈情表》是《大学语文》的一篇课文,本课教学重点为加强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注重对“情”的理解和体会,批文入情,对学生进行人文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揣摩出作者在文本中所流露出的思想和感情。全文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这个中心,从不同角度反复陈说自己的不幸及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行文流畅委婉,抒情扣人心弦,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晋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六七岁的年纪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因此,我把熟读课文,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培养学生敬老孝亲思想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案例主题
忠孝情感教育——以《陈情表》为例
四、结合章节
主要结合《大学语文》课程中的《陈情表》
五、案例意义
大学语文从本源上看属于人文学科,因此在文学性以及艺术魅力上,它具有更高的价值。这也意味着,大学语文课程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具独特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教育学生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孝”时,学生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往往只会简单的了解这种美德,却不知道这种美德因何而生,又能给自身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当借用大学语文课堂来进行教育,可以借用李密的《陈情表》,以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为载体,学生不仅能理解这一美德,更能通过其文章语言的表达理解这一美德的人文价值所在。
六、实施方案
第一环节:课前布置任务。学生熟悉课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第二环节: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第一步:小组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第二步:学生研读课文。在李密这一番以“孝”为中心,环环相扣,入情入理的陈情之后,标榜以孝治国的晋武帝,就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了。史书上记载:“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让照顾祖母的任务,由地方官和李密一起分担。还感叹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从这惊人的效果中,可见这篇奏表写得多么成功。
李密面对的不是一般的的读者,是晋武帝,有要求不能直接说,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篇精心构思的文章,以情动人,以理喻人,合情合理,环环相扣,不仅打动了晋武帝,我想也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第三环节:延伸拓展。
如何理解“忠孝”?“忠孝”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我们怎样行孝?中国是讲究孝道的国家。但是孝有大孝和小孝之分。通常所说的孝是子女对父母的孝,这只能算是小孝。而大孝,应是对天下父母的孝,也就是古人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或者是尊敬,关心身边的每一位人。学生以自己的实际为例,讲述如何尽孝,对现在的自己而言就要好好学习好技能,做一个合格优秀的高职学生,来回报父母及国家。
七、案例反思
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他们的人格发展对国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外来文化全方位地充斥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种强烈冲击下,不仅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日渐衰弱,而且造成许多学生人格操守脆弱、精神世界贫瘠、人文素养粗浅等。在这种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可小觑,其中的许多名人、名篇、名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理想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