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展示】:面对人生的困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报任安书》为例

2021-01-18 19:23:38

面对人生的困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报任安书》为例

一、案例简介:

《报任安书》也叫《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二、案例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朝中发生巫蛊之乱,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即是本篇《报任安书》。

因此,教师可利用文中体现的司马迁对人生和生死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大学语文》这个阵地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和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案例主题:

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比较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四、结合章节:

本篇选自《大学语文》第二章散文鉴赏里的散文。

五、案例意义:

1.信中司马迁提出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面对厄运,司马迁发出了“悲莫痛于伤心”,“诟莫大于宫刑”的感叹,但他却以超常的毅力,“就极刑而无愠色”的态度,坦然面对了这一现实。这种遭遇困境坚强面对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这种坚强面对人生的态度。

3.为着“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抱负,司马迁以古代先贤为榜样,生命不息,著述不止,终于完成了光耀千古的《史记》。学习司马迁这种身处逆境但却能忍辱负重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总之,文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这与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思想有着一致性

六、实施方案:

(一)教学内容:本篇是文言文,篇幅比较长。因此第一二课时,主要解决文中字词读音,疏通文意,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及初步了解文意。

第三四课时通过讨论的方式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体会人物慷慨悲壮的情感。

(二)教学模式:本文主要采取师生合作——学生讨论——品味体会——师生总结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师生合作:

1)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认识司马迁其人,了解文章写作背景,使学生认识到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以及为实现理想应该具备的素养及应该做出的努力。

2)观看视频,了解司马迁。

让学生通过感知和评议,从人物身上感受人物的伟大人格魅力,培养学生锻造优秀品质的意识。

3)朗读,纠正字音。

感受中国汉字的内涵,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4)师生共同翻译。

5)有感情朗读,初步了解文意。

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人物情感,初步感受司马迁在遭遇刑罚,面对人生的困厄时内心的悲壮的情感以及坚强不屈的品质。

2.学生讨论(分小组):(交流、点拨、理解、品读)

1)文章第一部分1-2)段这部分在文章中的作用?作者都阐述了什么原因?怎样阐述的?

2文章第二部分(3-4段)此段在内容上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交流、点拨

3文章第三部分(5-7)段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为何司马迁选择不自杀?。

交流、点拨

4文章第四部分司马迁受刑后的感受是什么?怎样读出作者的悲壮的呐喊?

交流点拨:作者最后总结了一句“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你是如何理解的?

此部分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意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通过交流、点拨、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理解文章内容及学习司马迁遭遇困境坚强面对的人生态度,体会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推己及人,感受人物的伟大品质。

3.品味体会:

1)文中司马迁提到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认识。

通过品味,让学生明白人生的价值,即一个人怎样活着或者死去才更有价值,进而让学生明白活着的意义即怎样活着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2)站在今天的角度,面对逆境,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怎样的人生态度?

面对厄运,司马迁发出了“悲莫痛于伤心”,“诟莫大于宫刑”的感叹,但他却

以超常的毅力,“就极刑而无愠色”的态度,坦然面对了这一现实。这种遭遇困境坚强面对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学生通过谈认识和体会,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这种坚强面对人生的态度。

(3)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该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为着“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抱负,司马迁以古代先贤为榜样,生命不息,著述不止,终于完成了光耀千古的《史记》。通过讨论,让学生学习司马迁这种身处逆境但却能忍辱负重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此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品味,讨论,体会,加之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完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

4.师生总结: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让学生再一次明确本文主旨及认识,教师强调文章给予我们的启示及指导意义。

七、案例反思:

首先,本次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不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习人物身上的精神,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基本上实现了“三全育人”的目的,实现了习总书记提出的课程思政的理念,但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教育时机,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其次,教师应关注社会实事,例举生活中的典型实例,让学生在生活中从身边汲取人生经验,获得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最后,本篇是文言文且比较长,学生在翻译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讨论时因为有文意理解上的难度,所以有些学生讨论不够积极,依赖思想比较严重,教师应采取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这种坚强面对人生的态度。学生讨论mdash。理解文章内容及学习司马迁遭遇困境坚强面对的人生态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