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农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与学生第三党支部共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沉浸式”红色教育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时间:2025-04-01 10:27:30

3月29-30日,农学院教第三党支部代表学生第三党支部代表共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沉浸式红色教育主题党日活动。师生党员通过个一特色实践——走一段革命路、听一堂历史课、温一遍入党誓词、走一遍来时路、写一份初心感悟,在沉甸甸的革命历史中追寻红色足迹,汲取奋进力量。

一、革命圣地延安行——杨家岭革命旧址

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1938年-1947年)的重要革命旧址之一,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光辉历史‌。作为中共中央驻地旧址,这里曾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见证了中共七大、延安文艺座谈会等重要历史事件,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灯塔”

(一)红色地标里的“移动党课”

中共七大会址——小礼堂1945年在此召开的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礼堂由延安军民自行设计建造,木质结构保存完好,内部陈列着七大会议原貌的实物与影像资料

中共七大会址合影

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共七大会址

参观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

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共中央办公厅

)黄土窑洞前的“青春对话”

这张书桌见证《青年运动的方向》诞生,当年毛主席就是在煤油灯下写出指导中国青年的经典文献。在毛泽东旧居陈列着主席在此居住期间撰写《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民主主义论》等经典著作。窑洞内保留着书桌、煤油灯等生活用品,展现了革命领袖的朴素作风

毛泽东旧居

毛泽东旧居

毛泽东旧居陈列

毛泽东旧居陈列

途经主席种过的菜园,师生一行感触颇深:作为农科学子我们更应该既懂实验室里的分子育种,会田间地头的精耕细作。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杨家岭革命旧址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推动红色资源赋能现代农业发展。延安时期推广的农业技术经验,至今仍为涉农高校研究与实践提供历史借鉴

二、革命圣地延安行——延安革命纪念馆‌

(一)‌党旗映初心:誓言铿锵铸信仰

延安革命纪念馆前,教工党支部书记杨珍平带领全体师生党员列队肃立,面对党旗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铿锵誓言与纪念馆浮雕上“黄河怒吼”意象交相辉映,唤起对延安时期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深切共鸣

面对党旗庄严宣誓

面对党旗庄严宣誓

延安革命纪念馆前合影

延安革命纪念馆前

文物中的“红色密码”

步入纪念馆大厅,巨型浮雕《红旗漫卷西风》前,师生党员驻足凝望看着浮雕中“南泥湾开荒”的场景,联想到延安时期农业科技发展边区农学家们用马兰草造纸、用土法制造农药,这种因地制宜的创新精神,至今仍是现代农业科研的宝贵财富。

延安革命纪念馆大厅浮雕

延安革命纪念馆大厅——巨型浮雕

参观纪念馆

参观纪念馆

(三)展馆里的“沉浸课堂”

‌纪念馆以多元化的展陈手段——从珍贵的历史文物、纪实影像、场景复原模型到沉浸式数字技术——动态呈现了1935年陕北会师至1948年中共中央转战西柏坡期间的关键历程。展览通过时间轴与主题模块交织的叙事,完整勾勒出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起大生产与整风运动、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直至指挥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恢弘历史轨迹。

中共七大展览馆

中共七大展览馆

实事求是精神

实事求是精神

从纪念馆的各个方面,我们看到了历史实践与现代农业的对话,纪念馆展出的边区农具(木犁、纺车)、南泥湾垦荒史料,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下通过‌“自力更生、因地制宜”‌解决粮食危机的智慧;还看到了延安精神与农业使命的共鸣,“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实践精神‌:纪念馆展示的垦荒、纺织等场景,与农学专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学科使命高度契合。

三、革命圣地延安行——枣园

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战略枢纽,延安枣园在1943年秋至1947年春承载着中共中央书记处的历史使命。随着中央领导机关自杨家岭迁驻此地,这片黄土地见证了我党三大关键进程的磅礴展开:持续推动整风运动与大生产运动的时代浪潮,完成中共七大的战略筹备与胜利召开,更成功实现抗日战争向解放战争的历史性转轨。

中央书记处礼堂建成于1943年,这是中央书记处会议室,同时也担任着俱乐部和餐厅的功能,与之相邻的纪念广场上,任弼时、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五位书记的青铜群雕巍然矗立,他们衣袂生风、目光如炬,步履铿锵的姿态定格着革命者“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中央书记处礼堂

枣园革命旧址——中央书记处礼堂

枣园-五位领袖群雕像前合影

枣园纪念广场雕像前

枣园革命旧址,像一座催人上进的丰碑,更是一座永葆革命精神的殿堂。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和辉煌的革命成就,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我们在这里汲取力量、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师生参观枣园

师生参观枣园

参观枣园

师生聆听讲解

四、陕西延川梁家河——习总书记的知青生活

梁家河村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5公里处。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与14名北京知青在此插队,习近平在梁家河劳动生活7年。

他带领村民突破“沼气不过秦岭”的质疑,建成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并推动打坝造田、创办铁业社等民生工程。知青窑洞、村史馆、铁业社等旧址保存至今,成为全国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

由于当时村民在吃水方面存在问题,习近平与大家商量后决定,在菜地旁边打一口井。打井的时候,他不怕苦,不怕累,身先士卒,挖泥土和搬石头,领着大家干。这口井建成以后,解决了村里饮用水和菜地灌溉等问题,至今仍在发挥着重大作用。

沼气旧址

第一口沼气池旧址

水井旧址

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水井

村史馆还记录着习近平“过四关”、勇担当、干实事的故事。7年多的时间里,他与乡亲们同劳动、共患难、同生活、共甘苦,结下了深情厚谊,增长了见识和本领,锤炼了意志和品格,也完成了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砺练。

梁家河村史馆

梁家河村史馆

梁家河知青旧居1

梁家河知青旧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梁家河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从1975年“山顶洞”式的贫困村,到如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新农村,梁家河不仅承载着自力更生的知青精神,更以“党建引领+科技兴农”模式,成为乡村振兴的实践标杆‌。其发展历程印证了“小村庄、大窗口”理念,为全国乡村治理提供经验

从梁家河存在的知青精神中,我们体会到了青年人扎根基层的热血信仰,感受到了困境中的实践智慧,以及扎根人民的精神基因,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民族精神。

责任编辑:霍轶琼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走一段革命路、听一堂历史课、温一遍入党誓词、走一遍来时路、写一份初心感悟,在沉甸甸的革命历史中追寻红色足迹,汲取奋进力量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