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知识应知应会
1.师范类专业认证对学科专业教师的新要求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项系统性、根本性的师范人才培养改革工程。对于担任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新的要求主要有:
(1)参与和熟悉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熟知专业毕业要求。
(2)基于毕业要求,了解本专业课程设置和结构,掌握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3)根据毕业要求设定自己所承担课程的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4)根据设定的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
(5)根据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立针对课程目标的课程考核方式。
(6)在教学实施中,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指向课程目标的达成。
(7)有具体可行的、基于课程评价的课程持续改进方案并实施。
2.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课程体系要支撑毕业要求,课程教学要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要聚焦目标达成,制度建设要保障课程教学。
每项毕业要求及其分解指标点都要有明确的课程支撑,并且支撑关系合理、科学、可行。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有其确定的任务与贡献,都有需其支撑的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构建两个矩阵:课程体系支持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的任务矩阵、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关联度矩阵。
3.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参评专业“说”“做”“证”必须达成一致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种举证式认证,现场考查专家组主要是通过参评专业的“说”“做”“证”三个环节,来查证和判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达到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并给出认证结论。
所谓“说”,即“自己是怎么说的”,参评专业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做”即“自己是怎么做的”,参评专业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所实施的教学活动以及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与形成性评价的措施与做法。“证”即“证明自己所说和所做的”,参评专业要为证明自身达到标准要求逐项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因此,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参评专业的“说”“做”“证”必须达成一致。
4.学校申请师范类专业认证前的准备工作
评建准备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础工作,原则上参评高校至少在提交认证申请前1年开始评建准备,主要任务是比照认证标准,找出自身存在问题与差距,逐步改进提升,具体包括:
学校层面: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认证理念推动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引导师范类专业聚焦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培养,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开展广泛宣传;建立评建保障机制。
专业层面:对照认证标准开展自查,总结取得的成效,梳理问题与不足,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有针对性改进。其中,重点工作是重新审视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建立基于产出的质量评价机制,整理教学档案与佐证材料。
教师层面:认真学习、充分理解认证理念与认证标准,将认证理念和认证标准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持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生发展应关注哪些内容
答:生源质量、学生需求、成长指导、学业监测、就业质量和社会声誉。
6.专家针对不同对象的访谈重点
(1)专家会晤教师的重点内容
①教师是否理解师范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
②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为教师所了解,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如何;
③学校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教学、科研、出国研修等);
④教学环节的安排,学时分配是否合理;
⑤本人所任课程在专业教育中的作用,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以及学风情况;
⑥对教学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看法。
(2)专家会晤学生的重点内容
①学生是否理解师范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
②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为学生所了解;
③学校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④所学课程的内容范围、深度、教材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为学生所喜爱,考核结果是否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⑤教师的教学态度;
⑥对一年级学生增加报考志愿的了解:是否为第一志愿,报考时对专业的了解程度、了解途径、报考理由;
⑦对毕业班学生增加对就业的了解:学校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哪些条件,就业情况是否满意,就业岗位与自己的能力结构是否一致。
(3)与领导交流的主要内容
专家组进校后要与学校领导和有关方面负责人会晤,了解办学思路、做法以及上下贯通情况。师范教育的顶层设计、指导思想、师范生培养理念,师范人才培养定位、师范底色如何擦亮,师范生培养模式,师范教育发展规划。
(4)与职能部门交流的主要内容
围绕各自职能谈贯彻师范生人才培养理念等对顶层设计的理解以及在本部门如何贯彻落实;如何服务师范生培养?创新与特点有哪些?如何倾斜师范教育?如何保障?重点: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团委、教师发展中心、招生就业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实验室管理处、财务处。
(5)与学院领导交流的主要内容
师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为实现这样的目标,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有特色的做法?学院为专业教育教学活动所创造的环境;师资结构及师资建设情况。存在的困难、矛盾和困惑。
(6)与专业负责人交流的主要内容
了解培养定位、教学计划、课程大纲的制定与实施,课程安排、专业特色,及适应性;着重会晤负责课程体系设计的负责人,以了解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和对本专业制定的教学计划核心思想的理解。
(7)教师座谈会的主要内容
了解专业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情况,进一步核实考察期间发现的问题。考查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认知度,并且是否落实于工作,了解课程设置、课程组织、教材使用,课程质量评价实施等情况,了解他们是否理解所教授课程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了解教师职业发展情况。
典型提问(参考):谁来关注你的教学和考核是否忠于毕业要求?如何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如何体现?课程考核设计是如何审查的?如何根据(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反馈改进课程教学?是否有实例?毕业论文如何管理(题目审查、中期检查、答辩、成绩评定)?
(8)在校生座谈会的主要内容
大一:招生宣传及录取成绩、学生指导、专业指导、如何报考等;
大二大三: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师水平、办学条件等;
大四:培养方案、毕业要求、职业发展、支撑条件、师资等。
主要听取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素质、团队合作意识等。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学生是否有意识地按照相应的目标努力学习,并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9)毕业生座谈会主要内容
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听取实习生对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意见及建议,了解社会对学校所培养学生的评价;了解学校为适应需要是否在不断地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改进。
(10)校友、用人单位座谈会主要内容
了解校友的职业发展及其工作体会,核实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参与情况,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