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莆田学院音乐学院“强国行”服务教育专项活动:渔鼓制作创新实验工作坊走进莆田一中

发布时间:2025-07-01 11:22:02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文化教育方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近日,莆田学院音乐学院第一党支部积极开展“强国行”服务教育专项活动,组织音乐学院副教授、梆鼓咚第四代传承人黄璟走进莆田市第一中学,成功举办了“2025年渔鼓制作创新实验工作坊(莆田一中站)”教学活动。此次活动不仅为中学生提供了一次近距离感受传统艺术魅力的宝贵机会,更探索了非遗传承与现代教育融合的新路径。

图片1

活动伊始,黄璟老师以莆仙曲艺梆鼓咚为核心,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现场示范,将学生们带入了一个充满韵律与节奏的世界。她不仅详细介绍了梆鼓咚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还现场示范了不同情境下的唱腔艺术,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了曲艺与生活场景的紧密联结。“音乐是有生命的,比如在山野间演唱,节奏会不自觉变得平缓,像山风拂过竹林般舒展。”黄璟老师轻击改良渔鼓,以模拟山野环境的唱法演绎传统曲目,鼓点时而如溪流潺潺,时而似山鸟啁啾,引得学生们阵阵惊叹。

图片2

在实操环节,黄璟老师更是手把手指导学生进行渔鼓鼓身雕刻,结合声学原理分析不同材质对音色的影响。“竹筒的厚薄、皮膜的松紧,都会让声音呈现不同气质,就像山野唱法需要松弛的共鸣,城市表演则需更透亮的音色。”她的话语中透露出对传统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学生们在黄璟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在废旧水管制作的鼓身刻上山水纹路,并随示范哼唱平缓的山野调,亲身感受音乐与环境的和谐共鸣。高二的林同学感叹道:“原来音乐能跟着环境一起生长呀,真奇妙!”

图片3



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亲手敲打出渔鼓的清越声响,更在制作中触摸到了传统乐器的温度,在声学与非遗的碰撞中懂得了音乐如何“生长”。他们既学到了老手艺的巧思,也重新认识了艺术——当课本里的声学原理化作鼓面的震颤,当非遗技艺在调试音高中活起来,传统便成了埋在心里的种子,在跨学科实践里悄悄生根发芽。

图片4



莆田学院音乐学院第一党支部此次“强国行”服务教育专项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彰显了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也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的平台。通过此类活动,学生们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未来,莆田学院音乐学院第一党支部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深入开展“强国行”服务教育专项活动,为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同时,也期待更多像黄璟老师这样的非遗传承人能够走进校园,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更多青少年的心田,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责任编辑:陈美静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音乐学院副教授、梆鼓咚第四代传承人黄璟走进莆田市第一中学,成功举办了“2025年渔鼓制作创新实验工作坊教学活动。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