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党建领航聚合力,四擎驱动促发展
青岛理工大学新型建材团队教师党支部现有党员20名,其中教师党员14名,研究生党员6名。支部始终坚守“为党培育英才,科研服务国家”的核心理念,引领党员在专项行动上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为国家科技进步与社会繁荣贡献智慧与力量。
党建联建:
筑牢红色根基,构建融合发展新格局
强化组织建设,筑牢党建基石。党支部始终秉承“围绕中心工作强化党建,依托党建引领促进发展”工作方针,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紧密围绕“党建引领方向、科研指引创新、育人保障质量”建设目标,深度融合党建与业务工作。创新构建“聚焦七大有力举措,完善三项机制建设,打造三种工作模式,达成一个发展目标”的“1331”党建工作体系,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中心工作的强劲驱动力,促进党建与教学科研工作双促进、双提高。以此为指导,培育出国家青年人才、山东省泰山特聘专家、山东省杰青等优秀人才,获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等殊荣,形成“德‘材’兼备明方向、因‘材’施教定标准、真‘材’实料蓄动能、高‘材’疾行展作为”的“四材一体”党建工作特色。
图1 支部合影
深化合作共建,共筑红色联盟体系。党支部积极探索实施“固定党日+”活动新机制,推进特色共建项目,致力于构建广泛的红色联盟网络。与青岛市人防工程质量监督站党支部携手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活动,共建了校企合作实验室与高质量人才培养基地;与青岛理工大学基础设施工程教师党支部联合实施“思政课程协同创新共建”,共同推进教研教改,研发具有鲜明特色课程。通过构建“资源共享、活动联办、人才共育”的紧密联动机制,促进“党建链”与“业务链”的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近三年,党支部与中建八局、中青建安等12家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联学共建”活动10次,实现了党建与业务发展双赢。
图2 支部组织的座谈与共建活动
创新党建制度机制,激活红色发展动能。支部创建“红色积分”考核体系,将理论学习、科研攻关、社会服务等纳入党员量化考核范畴,评选“科研攻坚标兵”“红色服务先锋”等先进典型6人。实施“党员导师制”,遴选10名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党员教师,与30名研究生结对帮扶,实施“科研攻关+红色传承”双重指导模式。此外,积极构建“双培双带”机制,将科研骨干培育为党建工作引领者,将研究生党员锻造成科研工作中坚力量,推动党建与科研工作双提升。得益于制度与工作模式的创新实践,支部获批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侯东帅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教育服务:
夯实教育服务基础,开创融合发展新篇
三位一体构筑青少年科技教育新生态。支部致力打造科普教育、实践体验和思维培养“三位一体”综合性育人平台,以“建筑材料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设置材料实验室、结构实验室、仿真技术体验区等六大功能模块,年度接待中小学生参观学习超500人次。推出“科技进校园”品牌活动,精心研发抗震模型挑战赛、3D打印笔创意赛等特色项目,在11所中小学组织“趣味社区科普馆”等科普教育活动20余场次,惠及青少年超2000人,累计培养科技特长生300余名。结合国家级工程项目,支部开展“工程现场研学日”,组织200余名中小学生深入施工一线参与监测实践,形成“认知-体验-创新”的完整教育闭环。
图3 支部推出“科技进校园”活动
虚实融合打造教育服务新模式。支部依托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创新构建“虚实融合”三级贯通教育服务新模式。通过研发“虚实融合”实验教学体系,打破传统课堂界限,建立以“OBE成果导向+形成性动态反馈”为核心的混合式课程模型,集成理论推演、虚拟仿真及实景实践三大环节,形成了立体化教学模式,并已对外服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上海电力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在此基础,进一步延伸教育服务链,形成“基础科普-专业教育-行业培训”三级贯通的教育服务模式,围绕“材料探秘”“工程创新”等主题,开展了500余人次的科普活动;搭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跨校际的学分互认与优质课程共建。
图4 山东教育电视台报道逄博科研成果
三维融合践行社会责任担当。支部积极响应“百名博士进企业”专项行动号召,组织党员深入青岛新机场、青连铁路、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等50余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攻克海工混凝土耐久性等核心技术难题。为拓宽社会服务领域,与企业携手开展“建筑工匠订单班”及“新型建材应用培训”等项目。同时,联合举办“雪绒花微爱行动”、“老年大学义务教学”等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惠及特殊教育对象及群体逾800人次,构建“科技服务+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全方位教育服务体系,展现了支部的社会责任担当。
科技赋能:
聚焦国家战略,打造创新新高地
科研攻关突破,服务科技自立自强。聚焦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围绕海洋工程安全建设与长寿命运维要求,支部组建以国家青年人才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在超高性能混凝土、海洋工程材料等关键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973课题、国际合作重点专项、国家自然基金联合重点等重大课题共计40余项,累计获纵向经费超6000万元,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荣获日内瓦发明展金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山东省青年创新奖等奖励10余项。
图5 侯东帅教授在科研一线科技攻关
成果转化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深化协同创新机制,与青岛市政、山东路桥等企业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5个,完成海工超高性能混凝土、强腐蚀防护涂料与水下修复材料等成果转化10余项,研发的高耐久混凝土管片在青岛地铁6号线项目中得到应用,节约维护成本超2000万元;研发的纳米改性墙体材料在青岛鑫隆集团实现量产。主导编制《水泥净浆黏度测定方法》等国家/行业标准10部,有力推动了滨海工程建设的规范化进程。
建设平台载体,支撑高水平科研。支部依托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黄河流域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成功研发适用严酷环境的高耐久混凝土材料,编著2部国家标准与省内首部人防工程耐久性规程,参与编著了国际著作《Advanced Concrete Technologies》。研究成果在胶州湾二隧、青岛地铁、台山核电、海南三亚机场等10余项重大滨海工程项目中应用,覆盖山东、广东、海南等多个滨海省区,展现出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价值,为教育强国战略实施开拓了新征程。近三年,支部在混凝土分子动力学领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8篇,居全球第一,为学校工程、材料学科入围ESI前1%做出突出贡献。
图6 侯东帅教授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工作会议
实践育人:
深化产教融合,培育时代新匠人
建设实践平台,拓展育人新空间。支部构建“三级递进”实践育人体系:在基础层,设立材料检测实验室,强化常规实验教学,夯实学生的实验基础;在提高层,建设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开展数字化设计训练,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在创新层,与青岛地铁共建实践基地,开展真实场景下的实践。与山东路桥集团等企业合建“校企协同育人基地”,开发“胶州湾大桥耐久性检测”“海洋工程材料研发”等实践平台和产教融合项目12项,联系实习就业单位20余家,有效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校企协同育人,打造实践主战场。支部教师入驻企业,带领研究生攻关技术难题。与青岛地铁集团共建“地铁工程材料研发中心”,通过“胶州湾海底隧道耐久性监测”等实践项目,打造实践育人平台;与中建八局合作成立“装配式建筑创新基地”,建立“企业导师+学术导师”双导师制度,聘请10名企业专家参与教学,举办《工程实践前沿》系列讲座20余场,提高了校企协同育人效能。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工程应用”全链条协同育人机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人,包括国家海外优青2人,指导研究生在Nature、AFM等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学生获山东省优硕、优博与优秀成果奖,多人前往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知名学府深造,毕业后成为政府、高校及企业中坚力量,为社会发展贡献了青春与智慧。
实践项目牵引,提升创新硬实力。构建以“项目驱动”为核心的实践育人新模式,设立“滨海工程材料研发”“绿色建材制备”等研究课题共计20项。在支部党员指导下,学生团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斩获铜奖1项,获奖层次持续取得新突破。
图7 支部成员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砥砺前行,再谱新篇
未来,党支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打造政治功能强、制度建设严、发展动力足、双融双促深的“雁阵”团队,引领党员围绕“国之大者”培养卓越建材人才,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担当作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红色建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