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强国行”成果展示丨青岛理工大学:抓实“四位一体”强基赋能,点燃支部建设“红色引擎”

发布时间:2025-10-17 18:30:28

青岛理工大学新型建材团队教师党支部现有党员21名,其中教师党员15名、研究生党员6名。支部始终坚守为党培育英才、科研服务国家核心理念,以党建领航聚合力,四擎驱动促发展为主线,推动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探索形成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发展路径。

党建联建:筑牢红色根脉,凝聚融合动能

建强组织体系,夯实党建根基。党支部紧扣党建引领方向、科研驱动创新、育人保障质量三位一体建设目标,创新构建“1331”工作体系(即锚定七个有力核心任务、健全三项保障机制、创新三种育人模式、实现一个融合目标),着力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通过体系化推进,先后培育出国家青年人才、省泰山特聘专家等高层次人才,荣获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荣誉,凝练形成兼备明方向、因施教定标准、真实料蓄动能、高疾行展作为四材一体党建工作品牌,为团队建设注入红色动能

1

1 新型建材团队教师党支部成员

党建联建聚力,共建共享双赢。党支部创新探索“1+N"主题党日模式,积极构建红色联盟资源网络。通过校地企联动,与青岛市人防工程质量监督站党支部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推动专业实践与党建教育相融合;与校内基础设施工程教师党支部协同开展思政课程改革创新与教育教学研究,实现党建引领与教研发展的双向赋能。党支部创新构建资源共享、活动联办、人才共育协同机制,有效贯通党建链业务链。先后与中建八局、中青建安等12家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联学共建活动10次,在资源共享中激发创新活力,在协同联动中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党建业务互融共进、双向共赢的良好局面。

2

2 开展党建与共建活动

创新制度机制,激活发展动能。党支部探索实施红色积分制党员综合评价体系,将理论学习、科研攻关、社会服务等纳入量化评价指标,精准评选出科研攻坚标兵”“红色服务先锋6名先进典型,树立先锋标杆。创新实施党员导师制,遴选10名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党员教师,与30名研究生一对一结对帮扶,通过科研实践+红色铸魂双维培养,实现导学相长。建立双培双带育人机制,把科研骨干培养成党建带头人,把学生党员锤炼成科研中坚力量,实现党建与科研互促共进。通过制度创新与模式突破,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党建引领效能显著提升。

教育服务:深耕育人沃土,笃行服务担当

平台赋能成长,实践砺能笃行。党支部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打造科普教育+实践体验+思维培养三位一体育人平台,构建全链条、沉浸式、立体化育人新格局。依托建筑材料科普教育基地,系统布局材料实验室、结构实验室、仿真技术体验区等六大功能模块,年接待中小学生超500人次,让科普教育活起来;开展科技进校园品牌活动,精心设计抗震模型挑战赛、3D打印笔创意赛等特色项目,在11所中小学举办活动20余场,惠及师生2000余人次,让科学种子播起来;结合国家级重大工程建设,组织现场研学日实践活动,带领200余名学生深入施工一线参与监测实践,打通认知-体验-创新教育闭环,让实践育人实起来;启动强国行系列赋能计划,围绕学生考研、考公、就业等成长需求提供精准支持,助力青年学子强起来。通过多维赋能、全程育人,推动科普教育走深走实,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入红色动能。

3

3 科技进校园活动

融合虚实模式,创新教育路径。党支部依托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创新构建虚实融合三级贯通教育服务新模式,打造线上虚拟仿真+线下实践实训深度融合的教育新生态。通过构建“OBE成果导向+形成性动态反馈双轮驱动的混合课程体系,有机整合理论推演、虚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三大环节,形成多维立体化教学模式,已成功服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十余所知名高校,辐射范围持续扩大。党支部进一步延伸教育服务链条,创新打造基础科普-专业教育-行业培训三级体系,围绕材料探秘”“工程创新等主题开展科普活动500余人次,推动跨校学分互认与优质课程共建共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与高效流转,有力推动教育服务提质增效。

4

4 山东教育电视台报道逄博科研成果

博士进企赋能,服务民生提质。党支部积极响应百名博士进企业行动号召,组织党员骨干深度参与青岛新机场、青连铁路、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等50余项国家重点工程,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在海工混凝土耐久性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同步深化产教融合,携手企业打造建筑工匠订单班”“新型建材应用培训等定制化项目,精准对接行业需求,拓展社会服务维度。与社区联合开展雪绒花微爱行动”“老年大学义务教学等志愿活动,累计服务逾800人次,构建科技服务+特殊教育+人文关怀三维服务体系,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党支部的社会责任担当。

科技赋能:锚定强国战略,打造创新高地

聚焦技术攻关,服务科技自强。胸怀国之大者,锚定海洋强国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党支部组建以国家青年人才为领军核心的海洋工程材料科研攻坚团队,在超高性能混凝土等关键材料研发与安全长寿命运维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团队勇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重点项目40余项,累计获拨纵向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产出SCI收录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斩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形成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格局,为海洋工程领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5

640

5 支部党员在科研一线攻关

协同攻关突破,助力产业升级。党支部持续深化协同创新机制,携手青岛市政、山东路桥等头部企业共建5个联合实验室,推动超高性能混凝土、强腐蚀防护涂料等10余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其中,高耐久混凝土管片成功应用于青岛地铁6号线,节约维护成本超2000万元;纳米改性墙体材料实现规模化量产。主导编制《水泥净浆黏度测定方法》等10项国家/行业标准,以标准引领有力推动滨海工程建设规范化发展,切实将创新势能转化为产业效能。

6

6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

搭建支撑平台,拓展科研影响。党支部依托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聚焦严酷环境挑战,成功研发高耐久混凝土材料,填补行业空白。主编2部国家行业标准及省内首部人防工程耐久性规程,参编国际权威著作《Advanced Concrete Technologies》,实现省规-国标-国际标准体系全覆盖。成果应用于胶州湾二隧、青岛地铁、台山核电、海南三亚机场等10余项重大滨海工程,辐射山东、广东、海南等多省区域。近三年,党支部在混凝土分子动力学领域发表高水平论文158篇,全球排名第一,有力推动学校工程、材料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以顶尖学术成果赋能学科高质量发展。

实践育人:培育时代匠人

搭建平台载体,拓展实践空间。党支部创新构建三级递进实践育人体系,分层精准赋能学生成长:基础层打造材料检测实验室,强化常规实验教学,夯实专业基础能力;提高层建设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开展数字化设计训练,提升实践技能水平;创新层携手青岛地铁等龙头企业共建实践基地,通过真实工程场景锤炼实战能力。党支部开发胶州湾大桥耐久性检测等产教融合项目12项,链接实习就业单位20余家,形成基础训练-技能提升-实战锤炼一体化培养模式,有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7

7 侯东帅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工作会议

校企协同攻关,产教共育英才。党支部组织教师带领研究生深度对接企业需求,与青岛地铁集团共建地铁工程材料研发中心,依托胶州湾海底隧道耐久性监测等实践项目打造沉浸式育人平台,联动中建八局共建装配式建筑创新基地。推行企业导师+学术导师双导师制,聘请行业专家参与教学,举办《工程实践前沿》系列讲座20余场,构建理论教学-实践锻炼-创新研究全链条培养体系,显著提升协同育人效能。党支部累计培养研究生100余人,包括国家海外优青2人,指导学生在NatureAFM等国际顶刊发表论文,获山东省优硕、优博等学术荣誉。毕业生中多人赴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顶尖学府深造,成长为政府、高校及企业的中坚力量,以卓越才能服务社会发展。

依托项目牵引,增强创新能力。党支部创新构建项目驱动实践育人新模式,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行业前沿,系统设立滨海工程材料研发”“绿色建材制备等特色研究课题20项,为学生提供实战化科研平台。在支部教师全程指导下,学生团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斩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荣获铜奖1项,实现获奖层次与质量的双重突破,充分彰显实践育人成效。

8

640 (1)

8 实践育人校企协同育人

未来,党支部将继续坚守为党育才、科研报国初心使命,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建材人才、推动行业科技进步贡献更大力量,让党旗在新型建材事业高质量发展一线高高飘扬。


责任编辑:马蓉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强国行”成果展示丨青岛理工大学:抓实“四位一体”强基赋能,点燃支部建设“红色引擎”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