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学系党支部:党建引领推动学科发展 公卫智库护航人民健康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学系党支部成立于2005年,现有党员19人,全部具备博士学历,45岁以下党员占比超过80%,是一支业务能力强、思想觉悟高、有战斗力的党员教师队伍。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积极响应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结合学科特色和平台优势,加强公共卫生政策智库建设,积极承担社会服务责任,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和首都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建言献策,实现党建与学科建设同频共振、深度融合。
一、深化党建联建 打造特色党建品牌
强化理论武装,党建引领筑根基。支部通过“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个平台”,提高党员党性修养、夯实为人民服务思想根基。“一条主线”即突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每月制定学习计划,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卫生、科技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学习重点,坚决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两个结合”即党课学习与红色基地教育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党支部书记带头讲党课,党员轮流讲“微党课”。定期召开支部大会,围绕健康中国建设、医疗体制改革等内容开展集体研讨,强化党员对党的治国理政思想的认识,增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三个平台”指利用好微信群平台推送学习资料,学习强国平台追踪学习频率,线下学习平台强化学习效果,切实增强党员教师奉献精神,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不断夯实支部思想根基。
探索党建新路径,打造基层战斗堡垒。创新构建“党建+智库”工作模式,与301医院医院管理研究所、燕山地区卫健委、世纪坛医院等单位建立红色党支部联建,广泛汇聚各方资源,创新党日活动形式、提升党建质量,打造基层党建品牌。近3年来,党支部获得校级优秀基层党支部称号,优秀党建案例比赛一等奖,优秀主题党日活动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1人获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党支部开展党建联建活动
二、强化教育服务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坚守立德树人任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支部秉承“顶天”“立地”人才培养理念,一方面加强科研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本科生“全程式”导师制辅导,选聘优秀教授担任兼职班主任。加强课程建设,2门课程上线中国大学MOOC教学平台,“医疗保险学”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所在本科专业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另一方面,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满足国家不同层次公卫人才需求。近年来,开展北京市中小学校医、全国卫生监督专业技术人员、医院管理人员培训,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提升了全国和北京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执业能力。
支部组织北京市中小学校医与保健教师校园卫生健康工作能力提升培训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设计“敬德修业、励志笃行”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为青年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开展老帮轻“青蓝”计划,开展青年教师成长沙龙,加速青年教师成长。疫情防控期间,支部党员勇于担当,以公共卫生专家、流行病学调查等身份和方式积极贡献力量。近年来,支部1人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1人获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奖,4人获各级别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奖项。党员教师获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记功3人、嘉奖7人。
三、推动科技赋能 智库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发挥平台优势,开展有组织科研。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学术研讨,促进同行交流,形成科研合力。汇聚国内医改和医保专家,每年召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公共管理创新”高端论坛,为深化医改、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入交流研讨。构建京津冀卫生管理学科联盟,围绕京津冀地区卫生健康领域问题开展创新案例协同研究。根据研究方向组建学术团队,以支部党员为骨干,选优配强“头雁”,发挥“雁阵”效应,推进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近3年支部党员获批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1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所在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支部6人入选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人才,2人入选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2人入选北京市委组织部人才计划,4人入选北京市卫健委公共卫生人才专家库。
支部组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公共管理创新论坛
坚持问题导向,为健康中国建设建言献策。探索以党建为引领,以卫生政策智库建设为载体,发挥专业特色,依托首都卫生政策研究基地、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医院管理研究所等平台,打通成果转化渠道,在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服务首都卫生事业发展、服务京津冀卫生健康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一批高质量政策建议。近3年支部党员发挥智库作用,有40余项政策建议被北京市内参采纳,20余项获得市领导批示,10余项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文件。研究成果被《光明日报》《社会科学报》《北京工作》等报刊发表和转载。
四、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服务社会显担当
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深化实践育人成效。构建“一体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即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核心,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为两翼,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讲授和实践育人深度融合的多维育人体系。支部开展“一课一案”活动,精心打造思政课程,2门课程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课程获得校级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奖。依托学院公共卫生智慧社区建设项目,探索大思政教育与社区功能建设融合发展路径;与附属医院搭建多元化育人平台,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健康发展战略,整合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研究院优势资源,探索联合培养模式,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服务大局意识。支部党员带教本科生参加全国医药卫生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竞赛,每年均获得优异成绩。指导本科生参加“挑战杯”等科技学术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5项,省部级奖项12项。指导学生参加《人民日报》主办的青少年控烟主题科普作品征集,10项作品入围,支部获得最佳组织奖。
坚持问题导向,服务社会发展。支部坚持问题导向,鼓励党员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面向群众,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立足“四个面向”开展社会调研,针对医保、医疗体制改革中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形成系列研究成果。支部有9位教师入选国家按病种分值付费(DIP)试点技术指导组,作为专家指导7个省(自治区)DIP支付方式试点工作,推动了医保制度改革。支部党员老师承担北京市及5个区县的“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研究工作。深入基层调研首都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分布状况,绘制《北京市村级卫生人力资源分布现状总图及各区标图》。本专业毕业生在卫生、教育、商业等多领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分别获评首届“首都卫生健康青年榜样”“抗疫先进个人”“海外引进人才”等称号。
支部党员带领学生服务冬奥会流行病学调查
下一步,卫生管理与政策学系党支部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为契机,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的组织力、战斗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将党建与业务高度融合,丰富党组织生活的形式和内容,发挥师生专业优势,激发师生社会责任感,为首都及国家健康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成就自身的初心和使命,勇往直前、开拓进取,用实际行动践行“公行天下,卫戍健康”的崇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