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直属党支部:党建引领强国行,助力乡村振兴新征程

来源:南京林业大学 发布时间:2025-05-15 17:29:15

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直属党支部是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支部现有党员14名,其中高级职称11人,入选省部级人才3人次。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始终秉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立所初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主动对接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地方竹产业升级的发展优势和竹学人才培养的育人优势,在强国建设新征程上砥砺前行、积极作为,推动学科发展、协同育人和社会服务的同频共振。

一、党建引领 激发竹业新质生产力

支部在党建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依托党建共建、党员服务站、党员先锋队、1+N林草技术服务团等模式,与乡村支部结对子、走村串户传理念、田间地头讲技术,线上线下勤培训,在西南山区打造“三线”党建工作法,将战斗堡垒筑在一线、党员扎根一线、助力振兴服务一线。针对贫困山区竹资源培育过程中苗不行、种不广、长不好等“真问题”“真需求”,支部开展竹全产业链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研发方竹种子育苗技术,方竹种苗亩产扩大600倍;攻克种苗改良技术难关,仅遵义市桐梓县竹子种植面积扩大50万亩;首创竹林复合生态系统经营技术,竹浆用竹材平均产量由每亩1吨提高至每亩2吨,方竹笋产量由平均每亩40—50斤提高到每亩500斤,丰产示范林超过每亩1000斤,直接带动45300户竹农人均年增收达到4500元,助力赤水市、桐梓县、正安县相继脱贫摘帽。支部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支部成员中,1人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称号,2人获“桐梓县荣誉市民”称号。

图片

二、科技赋能 推动地方产业升级

支部充分发挥科技优势,通过技术服务、科技攻关、农技推广、成果转化等方式,开展产业规划编制、专业队伍培养、科技创新攻关、技术服务助力、成果转化支撑等“五位一体”帮扶行动,重构地方政府、竹农、高校、企业、合作社等“五方关系”,在西南山区20余个市县累计推广和转移转化《西南山区方竹属重要经济竹种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等科技成果30余项,改造低产竹林80余万亩,竹产业累计增收超过500亿元,带动近40万竹农脱贫致富,仅桐梓县竹林固碳能力达到84万吨/年,打出了一套推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同共进、全面跃升的“组合拳”。总结形成“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精准帮扶“南林模式”,该模式于2020年获科技部充分肯定,并于2024年在老挝等“一带一路”国家推广,《“科技竹”挑起乡村振兴金扁担》获教育部第四届省属高校帮扶典型项目。相关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国绿色时报》等省部级媒体报道近百余次。2024年《中国教育报》以《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党建赋能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题对竹类所事迹进行专题报道,充分展示了党支部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方面的显著成效。

图片

三、实践育人 构建育人综合体

支部以“党建链”串起学科链、人才链、服务链、产业链,将实践育人贯穿全链条,搭建起“强竹兴竹”师资队伍培育、“竹梦未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美富竹”乡土专家培养三大实践育人平台,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自治区)30余个县市举办竹产业发展培训192期,近2万人次,吸引近万余名青壮劳力返乡就业,带动了4.9万余户竹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培养的乡土专家获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支部党员入选中组部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团专家、江苏省第六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获国家林草局“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桐梓县、赤水市“荣誉市民”等称号,培养的“富贵竹”学生团队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

图片

下一步,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直属党支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以“强国行”专项行动为契机,围绕“开展党建联建、提供教育服务、推动科技赋能、深化实践育人”四大任务,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名师铸造工程、铸魂树人工程、乡土人才培育工程、乡村振兴工程”等 “五大工程”,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入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一是党建引领工程。打造党建特色品牌,构建政府、学校、企业、社区党建联盟,建立“竹林党课”理论学习阵地,开展“学悟、科研、教学、创新、责任”等五位一体党日活动,推进“学习型、创新型、育人型、先锋型、服务型”等“五型”党建综合体建设,突出学习内容同“强国行”工作融合,学习对象同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工作融合,学习方式同实践育人融合等“三融合”目标。

二是名师铸造工程。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为目标,构建高质量教育服务队伍,开展“为了碧水青山”师德教育活动,厚培师德师风;依托工程中心、实践基地、服务乡村等载体,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推进模块化教学改革、产业化专业发展、榜样化名师带动等“三化”并进,塑造高质量教育服务团队。

三是铸魂树人工程。以提供教育服务、深化实践育人为目标,推进时代新人培育路径全面优化。打造党支部、专业团队、地方(教育部门、学校、师生)三级育人体系。实施“大思政课”建设计划,打造本土化思政实践课程,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强化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等有机融合,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 

四是乡土人才培育工程。以深化实践育人、推动科技赋能为目标,实施乡土人才培训计划,采用“党支部+专家学者+政府+乡土人才”模式,每年培训乡土人才3000人次以上,打造一批新时代基层竹产业发展的“土专家”“田秀才”。实施乡土人才交流平台搭建计划,以“党建+”模式组织开展研修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推进乡土人才创新创造成果与市场对接。

五是乡村振兴工程。以推动科技赋能为目标,加快南京林业大学竹业研究院建设,加强对竹产区农村经济的引导和扶持。推动竹产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智慧竹业、以竹代塑新产品加工业和竹文化旅游业等新兴产业,提高竹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进“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激发农民对竹林土地的使用和经营的积极性,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竹业生产的高效发展。

图片

责任编辑:衣俊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