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学院纺织服装与设计学院纺织服装教工党支部:党建引领织密“四链”经纬 产教融合激活发展动能
苏州工学院纺织服装与设计学院纺织服装教工党支部是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江苏省第二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现有党员37名,高级职称或博士占比82%,支部30余人次曾获评中国针织行业优秀总工程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技术带头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产学研工匠精神奖、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党支部把党旗插在产业链上,实施“一链百顺”工作法,打造“织链经纬”党建工作品牌,锚定国家级“苏锡通高端纺织集群”战略定位,通过“先锋攻坚、平台联动、学科重构”三维发力,全面赋能产业服务、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组建党员教师先锋队深入企业,切实解决功能性面料研发等“卡脖子”问题;创新“八共同”产教机制,实现“教学—实训—就业”全链条贯通;重构“设计学+纺织工程+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矩阵,强化纺织服装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通过“党建联建签约—揭榜挂帅攻关—成果市场转化”三步路径,形成“企业出题、高校答题、市场验题”的产教融合新范式,让党旗在千亿级纺织集群的创新高地高高飘扬!
一、党建联建聚合力 校地校企共筑“合作链”
党支部锚定“双融双促”目标,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学科特色,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校地协同发展新路径,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党建赋能“企业行”,校企携手共筑“发展新格局”。党支部紧扣“强国行”专项行动要求,将20余次党建联建活动(含专题党课、理论宣讲、经验交流等)融入党建赋能“企业行”,深入波司登集团、江苏国泰华盛实业有限公司、江苏新暨南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党建赋能强链 校企共融发展”主题党日系列活动。创新构建“党建引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立体化合作体系,支部书记陈百顺围绕科技攻关、产教融合、思政育人三大维度,生动讲述实践探索,深刻诠释党员教师在纺织服装行业的责任与担当。同时,举行“强国行”专项行动产学研用合作赋能点授牌仪式,支部间签署联建共建协议,并举办校企共建课程企业导师聘任仪式。以“链”为核心,通过理论宣讲、平台搭建、经验分享等多元化形式,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党建领航“地方行”,校地合作开启“共赢新篇章”。党支部锚定“强国行”专项行动部署要求,携手昆山市张浦镇、宜兴教育局等单位,积极举办“党建领航聚合力 校地共建强国行”系列活动。以党建为纽带,紧紧围绕校地协同发展这一核心任务,在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领域为地方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党建共建引领,搭建常态化合作平台架构,在科技创新、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高校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同时,持续推进组织生活共办、美育基地共建、工匠人才共育、精品党课共享等模式,有力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共同探寻校地协同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路径。
党支部与波司登集团开展“党建赋能强链 校企共融发展”主题党日系列活动
二、科技赋能强攻坚科创驱动促升“产业链”
党支部以党建为红色引擎,锚定纺织服装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需求,聚焦关键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构建“党员先锋攻坚+平台协同赋能+产业服务落地”的科技赋能体系,以创新动能破解产业发展痛点,为区域纺织集群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党员先锋领航技术攻坚,破解产业发展“核心痛点”。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聚焦纺织服装领域“卡脖子”难题开展联合攻关,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支部组建由党员教师牵头的科研先锋队,瞄准区域纺织服装产业升级需求,带头投身关键技术研发。2024年,党员教师参与完成的项目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项。这些成果围绕纺织产业关键领域协同发力,共同构建起覆盖“材料研发—生产工艺—智能装备—绿色制造”的纺织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推动企业提质增效、行业转型升级的强大生产力,为区域纺织集群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同时,支部书记陈百顺带领团队深耕功能性服装研发,主持载人航天舱内服装、南北极科考服装等项目,主导制定《航天级运动鞋》行业首发标准,创建特色材料科技体系,研发20余个创新品种,以技术突破助力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同时,选送优秀党员教师进企业挂职,深度参与企业技术革新,联合破解智能织造、绿色印染等产业痛点,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技术攻关的强大动能。
平台支撑强化协同赋能,推动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党支部依托国省级教科研平台,构建“校地企”协同创新网络,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链条科技服务。依托纺织工业(常熟)检测中心、常熟中纺联检测中心有限公司等平台,累计服务企业3000余家,出具检测报告3万余份,成为支撑产业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在“苏锡通”高端纺织集群布局科研“赋能站”“赋能点”,党员教师牵头与波司登集团、海澜之家等龙头企业共建研发平台,主持或参与制定《薰衣草改性黏胶短纤维》等5项行业团体标准,推动产业标准化发展。针对中小企业技术需求,组建“党员技术专班”开展定制化服务,通过技术指导、技能培训等形式助力企业升级,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形成“党建引领、平台支撑、服务产业”的良性循环。
支部党员教师参与企业技术赋能培训及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三、实践育人筑平台 育才担当显效“教育链”
党支部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为核心,构建“校企协同实战+公益服务淬炼”的实践育人体系,将专业特色与育人目标、社会需求深度融合,培育兼具专业技能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纺织服装人才。
校企协同筑平台,对接产业升级“需求矩阵”。党支部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技能实训—竞赛历练—就业衔接”的实战育人体系。依托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中国技能集训基地,将企业真实生产场景融入实践教学,推动毕业设计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花开半夏”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成果展连续九年举办,集中展示学生实战成果,吸引超百余家企业参与选才,成果展受到央视报道。党员教师带队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2024年获省级以上奖项197项,其中国家级近30项,在“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赛事中展现专业实力;推动“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获得教育部供需对接育人项目优秀案例,联合波司登集团、海澜之家等企业建立就业见习基地,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历练,提升学生岗位适配能力,毕业生在联盟企业就业率逐年提升,实现“在校学技能、毕业即上岗”的育人成效。
公益实践显担当,厚植思政育人“价值内核”。党支部将实践育人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打造“专业实践+公益服务”双轨模式,多个志愿服务项目获得省级表彰。组建“妙‘布’可言 ‘衣’脉相承”“青艺”等社会实践团,党员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贵州等偏远地区及乡村、社区,开展乡村美育课堂、服饰文化宣讲、非遗技艺传承等实践活动,将扎染、传统缝制等技能教学融入基层服务,惠及群众超千人次;连续八年实施“为爱而画”公益项目,党员教师带领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创作绘画作品、举办公益义卖,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将募集的善款用于资助希望班建设及困难群体帮扶,将思政教育融入艺术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实现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目标。同时,依托苏州工学院工匠学院实训平台,联动社区、企业开展技能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深化专业认知,在社会奉献中厚植家国情怀,构建起“实践出真知、服务育品格”的育人新路径。
“花开半夏”校企合作毕业作品展暨就业双选会
四、教育服务铸根基 产教融合育强“人才链”
党支部将教育服务深度融入产业升级链条,构建“党建引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三位一体工作体系,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教育服务工作模式。
教育服务强根基,协同赋能培育“人才生态”。党支部深耕教育服务主业,构建“校企共育+校地联动+公益实践”三维服务体系,将教育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与社会价值。支部以产业需求定制服务内容,联合波司登集团、海澜之家等龙头企业共建9门校企课程,吸纳30余名企业高管、技术骨干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实现“课堂授课—企业实训”无缝衔接。党员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制版工艺、数字化设计等技能培训10余场,覆盖职工500余人次,以技术服务助力产业升级。同时,通过“党建+美育”模式,组织党员师生走进基层,开展乡村美育课堂、墙绘创作等实践服务,实施“爱心服装定制”等公益项目,为敬老院老人、环卫工人设计制作服装200余套,形成“设计—制作—捐赠”闭环服务链,让教育服务扎根基层。
思政育人铸魂脉,聚力打造红色“精神传承”。党支部将红色基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文化浸润”育人体系。打造“服饰里的中华思政课”等品牌,开发扎染技艺、非遗泥塑等特色美育课程,组织师生走进中小学与社区开展文化传承活动,受益群体超千人次。开发“沙家浜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江苏省一流课程,支部党员教师以党史故事、革命精神为素材,将红色文化融入纺织服装专业教学,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感悟革命精神,在文化传承中坚定理想信念。邀请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敬业奉献好人周丽娟等榜样人物,开展“志愿服务暨劳模精神”系列主题宣讲,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举办“红色工程师”信仰公开课50余场,培育“政治坚定、技术精湛”的新时代工匠人才。
与波司登集团、海澜集团等共建课程联合培养开班仪式
下一步,党支部将紧扣“苏锡通”高端纺织集群发展需求,持续以党建为引领,在产业服务、人才培育、就业保障、产教融合及新型工业大学建设中精准发力。通过建强党员先锋队攻坚技术难题、搭建校企地协同平台深化资源整合、完善“党建+产业+教育”特色机制,推动党建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交织,既为区域纺织产业升级注入持续动能,也为行业培育更多“政治坚定、技艺精湛”的工匠人才,实现高校党建与地方发展、产业进步同频共振,为国家纺织强国建设和地方工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