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应用法律系教工党支部:党建引领法治乡村振兴 法治护航基层社会治理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应用法律系教工党支部现有党员教师22人,其中中青年党员(50岁以下)占90%,高级职称党员占50%,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90%,“双师型”教师党员100%。2023年支部入选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024年支部顺利通过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验收,同时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党支部通过“党建联建强根基、教育服务提能力、实践育人储人才、辐射带动促共富”四位一体模式,探索出一条高校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
一、党建联建:织密基层治理“红色经纬网”
(一)机制再造:创新党建联建模式
党支部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重视法治乡村建设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依托全省首个“法治乡村学院”,运用党建效能和专业优势,共同探索法治乡村建设路径,共创法治乡村示范模式,进一步推动法治服务向基层下沉。以“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为抓手,创新“1+N+X”党建联建模式。“1”即教工党支部,“N”为与各地结对共建的法治乡村学院党组织,“X”则涵盖了乡镇(街道)、司法所、村委会、乡贤会等多元主体,构建起覆盖基层治理全要素的红色联盟,形成“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治理格局。通过签订《党建联建协议书》,明确“六个一”共建标准,即每年一次联合主题党日、一项攻坚项目、一轮教育培训、一次成效评估、一批典型案例、一套长效机制,确保联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目前,支部已与桐乡市梧桐街道、崇福镇、濮院镇等乡镇(街道)党委、各地基层司法所、村委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二)人员深造:激活治理内生动力
针对农村党员法治素养不足的痛点,支部实施“双培双带”工程:一方面选派12名党员教师担任“法治副书记”,全程参与联建村党组织生活,协助修订村规民约10份;另一方面将村干部纳入学院“头雁计划”,开设“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班”,系统培训基层党建、矛盾调解、应急处突等实务技能。
(三)品牌打造: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支部以“党建+”模式孵化特色品牌:法治乡村学院立足基层,精准回应乡村振兴法治要求,因地制宜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项目获评浙江省教育厅第二届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2021年浙江省“十大普法影响力事件”提名。深化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成效,党员教师带领学生志愿队,参与乌镇景区旅游纠纷调解,破解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法律难题。发挥教授党员力量,为桐乡市濮院镇“乡情・濮缘”调解品牌建设建言献策,推动成立“乡音普法队”等特色党建品牌。
2021年以来,党支部与联建单位联合开展“法治宣讲”42场次,组织党员教师与基层干部“结对传帮带”24对,联建村桐乡市梧桐街道桃园村党支部书记感慨:“通过组织生活联过、治理难题联解,村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法治乡村学院共建揭牌仪式
法治乡村学院濮院分院揭牌仪式
二、教育服务:搭建法治惠民“立体供给链”
(一)精准滴灌:打造分层分类课程体系
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党支部构建“3+X”课程矩阵:“3”即面向村干部的“法治头雁课程”、面向村民的“法律明白人课程”、面向青少年的“法护春苗课程”;“X”为结合地域特色开发的产业法治、企业合规、非遗保护等专题课程。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法实务”“网络诈骗防范指南”等主题培训36场,覆盖1.2万人次。
(二)数字赋能:创新云端服务模式
支部立足法律事务专业群建设,积极打造在线课程平台,实现与联建单位课程资源共享,针对基层纠纷矛盾多发的土地流转、家庭纷争、劳资不谐等高频事项,开发系列普法微课,并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预约等服务,累计服务超10万人次;借助“数字法务”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利用互联网的超大流量与成本优势,突破时空与地域限制,极大地释放了基层和乡村中小微企业对“高质量、低价格”法律服务的急迫需求。
(三)长效激励:构建法治生态闭环
支部联合地方人民政府、金融机构首创“法治信用积分体系”,将村民参与普法学习、遵守村规民约等行为量化为积分,可兑换法律援助优先权、创业贷款贴息等权益。针对法律明白人和学法用法示范户,推出“e法贷”金融惠农产品,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守法者得实惠、老实人不吃亏”。目前,已发放贷款2.7亿元,授信近42亿元。
数据显示,通过持续教育赋能,联建乡镇“法律明白人”覆盖率提升至3.2%,涉农合同纠纷同比下降52%,助力桐乡市桃园村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教育服务从单向输送转向双向互动,真正实现法治资源下沉、治理能力提升。
法治乡村学院“优秀法律明白人”评选
三、实践育人:锻造基层法治“青年近卫军”
(一)产教融合:创新协同育人机制
党支部与全省89个司法所、调解委员会共建实践基地,实施“2+1”培养模式(2年校内学习+1年驻点实践)。学生在教师与实务导师“双师”指导下,参与撰写《乡村常见纠纷调解指引》,协助开发法律微服务工具箱,集成法律服务多功能模块,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2023年,学生团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法律实务赛项一等奖。
(二)先锋引领:培育法治时代新人
实施“法治英才计划”,选拔优秀学生组建“青马法治宣讲团”,开展“法润乡间”主题活动。学生们用方言创作普法顺口溜,编排《反诈联盟》广场舞,设计“法治飞行棋”桌游,让法律知识入脑入心。针对基层妇女权益保护问题,聚焦留守儿童多意外、农村妇女遭家暴、空巢老人易被骗等问题,开展专项帮扶行动,项目团队获2025年浙江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法律实务赛项银奖。
(三)长效反哺:构建人才成长闭环
建立“法治人才蓄水池”,对参与基层实践的学生进行跟踪培养。优秀毕业生可优先推荐至联建地区担任驻村律师、调解员,并享受学院持续提供的业务培训。截至目前,已有16名毕业生扎根乡镇司法所,其中8人成长为当地调解能手,有效缓解了基层法律服务人手不足、精度不够等问题。
党支部书记郑艳教授表示,在学生培养上首创“服务即培养”机制,将教学过程嵌入乡村治理链条。这种“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培养模式,既破解了基层法治人才短缺难题,又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双向促进。
学生志愿者在老年活动中心开展反诈宣传
四、辐射带动:打造基层治理“示范生态圈”
党支部依托法治乡村学院,充分利用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司法部杭州培训中心”“全国法院司法警察培训基地”“浙江省司法行政培训中心”等培训平台,开展“大综合一体化”改革、依法治省、基层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等各领域法治培训,多方面护航法治浙江建设,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2022年7月,法治乡村学院人民调解团队应邀前往海盐县开展调研工作,服务秦山街道总结实践经验,提炼“秦义联盟”区域调解品牌理论内涵,并积极推动海盐县9个镇(街道)形成调解集群,制定人民调解区域标准,打造“盐和”县域调解品牌,助力共同富裕示范样板建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应用法律系教工党支部以“强国行”专项行动为指引,正在谋划“法治乡村学院深耕计划”,未来三年将党建联建范围扩展至全省11个地市,开发“法治乡村振兴指数”评价体系,建设省级法治农民培训基地,打造全国法治乡村建设示范学院等等。通过持续深化“四轮一体”模式,奋力书写新时代“党建红”引领“法治蓝”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