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党支部:党建引领机械智造,赋能辽宁乡村振兴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党支部是一支深耕机械制造领域、践行“双带头人”建设要求的先锋团队,现有党员10名,全部具备研究生学历,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1人。支部党员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与坚定的党建信念,在“强国行”专项行动中,以党支部书记为引领,紧扣“党建联建、教育服务、科技赋能、实践育人”核心任务,将机械制造专业优势与辽宁乡村振兴、产业升级需求深度绑定,走出了一条党建与事业同频共振、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特色路径。
一、党建联建:双核聚能破难题 企校协同促振兴
党支部以“强国行”专项行动为导向,由党支部书记牵头创新构建“党支部书记(党建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双核协同机制,紧扣当前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一融双高”发展要求,将党建工作全程贯穿于专业规划、课程开发、社会服务等业务全链条—不再是党建抓理论、业务抓实操的割裂推进,而是让党建成为业务发展的“定向舵”,业务成为党建落地的“实践场”,最终形成“党建引领业务提质、业务成果厚植党建根基”的双向赋能格局。
(一)企校支部结对,需求导向解难题
党支部书记主动对接中共凤城太平洋神龙增压器有限公司党支部,带领支部党员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调研,精准梳理出增压器压气机叶轮加工精度不足、壳体数字化检测滞后等9项技术痛点。针对这些需求,党支部牵头成立“党员技术攻关组”,遵循“企业出题—支部领题—党员解题—成果入课”闭环模式,将技术攻关过程转化为“复杂部件多轴加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6个课程模块,既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又更新教学内容。双方定期联合开展“技术党课”“主题党日”活动,党支部书记带头分享党建引领技术攻关的经验,企业党员骨干讲解行业发展趋势,累计开展交流活动12场,覆盖党员及技术人员200余人次。
在党支部书记协调下,支部与企业聚焦增压器“高速旋转下的振动与噪声”“轻量化与高强度”两大行业难题,组建跨支部联合攻关组,投入党员技术骨干8名,历时6个月完成结构优化与材料改进,使产品振动幅度降低25%,重量减轻18%,为企业新增订单100余万元。同时,双方联合申报辽宁省职业教育乡村振兴产业学院项目,成功获批150万元建设经费,为凤城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二)党员团队下乡,智造服务进乡村
党支部书记牵头组建“智造先锋”党员技术团队,针对凤城地区乡镇企业设备老旧、生产效率低的问题,深入刘家河、通远堡等3个乡镇开展“智能制造进乡村”行动。在凤城半轴汽车公司,团队党员耗时1个月完成9台普通车床、铣床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加装数控系统与自动进给装置,使设备生产效率提升30%,单件产品加工时间缩短15分钟;在凤城天盛精密机械制造公司,党员技术骨干优化6台套数控磨床、数控加工中心的编程参数与刀具路径,将产品精度从0.05毫米提升至0.04毫米,合格率提高20%;在凤城时代龙增压器制造公司,团队参与转子轴车间智能化改造,完成8台套智能化去毛刺机的工艺调整,使毛刺去除效率提升40%,彻底解决人工去毛刺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一系列举措为乡镇企业节省设备更新成本超200万元,推动3家企业成功进入区域龙头企业供应链。
二、教育服务:专业赋能补短板 培育乡村新农人
党支部以服务乡村人才振兴为目标,在党支部书记带领下,依托机械制造专业优势,构建“研发+培训+实训”三位一体教育服务体系,精准破解乡村农机使用、技术人才短缺等难题,为辽宁乡村振兴注入“技术活水”。
(一)研发农机减负担,智慧农业提效益
针对凤城地区农机设备老旧、玉米播种效率低且浪费种子的问题,党支部书记组织党员教师与农业技术人员开展联合调研,走访12个行政村、50余户农户,掌握“播种深度不均、种子间距不一”等核心诉求。支部成立“农机研发党员小组”,历时3个月研发出“小型玉米免耕播种机”,并基于农户反馈迭代优化出“玉米播种机性能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智能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可实时监测播种深度与种子间距,将误差控制在±15毫米以内,2024年在凤城5个村试点应用后,玉米亩产量同比增长15%,农户每亩增收200元,累计为农户增加收入超10万元。
(二)定制培训强技能,校企协同建基地
党支部书记牵头制定“乡村技术人才培训计划”,结合乡村实际需求开设农机设备操作与维护、数控加工基础等课程,2024年累计开展培训6期,覆盖180人次,通过理论授课、现场实操、考核认证等环节,80%的学员获得农机维修工、数控操作工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中30人成为当地农机合作社、乡镇企业的技术骨干。
为强化实训教学效果,党支部书记积极对接企业资源,推动凤城时代龙增压器制造公司捐赠40台套S200G型增压器,用于学生实习实践。支部党员教师围绕增压器拆装、调试与故障排查设计实训项目,学生在真实设备上掌握核心零部件生产工艺与维护技术,2024年有50余名学生通过该实训掌握增压器维修技能,其中10人毕业后直接入职当地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培训即就业、毕业即上岗”。
三、科技赋能:数字驱动破瓶颈 产业升级增动能
在党支部书记引领下,支部紧扣辽宁“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战略,以科技为抓手搭建服务平台、开发智能系统,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搭建云平台,远程服务解难题
党支部书记牵头整合校企资源,投入党员技术骨干5名,牵头搭建“云智造”服务平台。该平台运用5G、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线上诊断—线下服务—数据共享”一体化运作:企业通过平台上传设备运行数据与故障现象,支部党员在远程端进行三维建模与故障模拟,制定解决方案后再赴现场实施。2024年,平台为凤城神龙增压器公司等6家企业提供远程技术服务15次,节省企业技术咨询成本超10万元。
(二)开发智能系统,提质降本促转型
党支部书记组织党员技术团队针对企业生产痛点开展技术攻关:在凤城神龙增压器公司,团队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叶轮缺陷智能识别系统”,通过训练10万组叶轮缺陷图像,使系统检测效率提升40%,准确率达98%以上,替代传统人工检测,每年节省人工成本30万元;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将企业20台核心生产设备接入云端,实现实时数据监控与能耗分析,帮助企业优化生产排班,降低能耗15%,每月节省电费2万元;联合开发涡轮增压器虚拟装配系统,将复杂装配过程转化为3D数字模型,用于员工培训与工艺优化,使新员工培训周期缩短30%,装配效率提升25%。
(三)设立微工厂,扎根乡村强服务
党支部书记推动在凤城刘家河、通远堡2个乡镇设立“乡村微工厂”,打造“教学+生产+研发”多功能服务站点。微工厂配备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等设备15台套,由支部党员定期驻点开展技术服务:为当地农户维修农机设备30余台次,解决乡镇企业技术难题10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万元;开展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操作等短期培训4期,培训乡村技术人才100人次,其中15人通过培训进入周边企业就业,实现“在家门口学技能、就近就业促增收”。
四、实践育人:产教融合育工匠 技能赋能固根基
党支部以“强国行”专项行动为契机,在党支部书记带领下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将企业真实项目、乡村实际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辽宁产业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一)创新培养模式,实战育人出成效
党支部书记牵头推行“真实项目进车间、学生顶岗变技工”培养模式,构建“理论培训+实操训练+岗位实践”三段式培训体系:第一阶段由党员教师开展理论授课,覆盖机械制图、公差配合等基础内容;第二阶段在“乡村微工厂”或企业车间进行实操训练,由党员技术骨干与企业师傅共同指导;第三阶段安排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践,参与真实生产项目。2024年,该模式覆盖学生120余人次,其中80%的学生在实践中掌握2项以上核心技能,毕业即实现高质量就业。
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返乡创业青年等群体,支部开设“技能提升班”,开展机械加工、农机维修等定制化培训,总计160学时。学员代清晨通过培训掌握农用机械设计与维修技能后,创办农用机械加工厂,2024年实现年收入突破15万元,带动5名村民就业;学员王建军通过培训进入凤城时代龙增压器制造公司,成为技术骨干,月薪达8000元。
(二)以赛促学强技能,培育行业新工匠
党支部书记重视以技能竞赛推动人才培养,组织党员教师成立“技能竞赛指导组”,指导学生参与各级职业技能大赛。2024年,在辽宁省第二十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中,支部指导的学生斩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其中2名学生获“辽宁省技术能手”称号;学生许斌、田冰凭借扎实的机械加工技能获评“全国技术能手”“辽宁工匠”,学生刘翠山获评“辽宁工匠”,学生郭满的成长事迹受辽宁省电视台和“学习强国”平台报道,成为辽宁技能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2024年,支部培养的19名学生获评辽宁省优秀毕业生,全部入职辽宁本土企业,其中12人进入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为辽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党支部在“强国行”专项行动中,以党支部书记为引领,将机械制造专业优势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通过“双核协同联建、研发培训赋能、数字技术驱动、产教融合育人”的实践路径,在服务辽宁乡村振兴、产业升级中取得显著成效:累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超500万元;培训乡村技术人才380人次,培育“辽宁工匠”“全国技术能手”等优秀人才5名;搭建的“云智造”平台、“乡村微工厂”等载体,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模式。
未来,支部将继续深化“党建+智造+乡村振兴”融合路径,扩大“乡村微工厂”覆盖范围至5个乡镇,升级“云智造”平台服务功能,开发智能农机、绿色制造等更多贴合辽宁产业需求的技术成果;优化“三段式培训体系”,针对乡村新兴产业需求增设新能源装备维修、智能控制等课程,培育更多扎根辽宁、服务振兴的技术技能人才,以党建红引领智造蓝,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辽宁全方位振兴贡献更多支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