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党支部:党建引领三尺讲台聚合力,强国同行思政“金课”谱新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党支部(简称“《概论》课党支部”)现有党员教师9人,平均年龄44岁,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主要承担本科生公共必修课、上海市精品课程、上海高校思政课“金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研究任务。支部坚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中心、以创新团队建设为基础、以理论宣讲工作为拓展,在教育教学改革与专业学术研究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先后荣获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以及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并成功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强国行”新篇章。

党支部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联建活动
一、党建联建:强化基层党支部战斗力 构建服务社会“同心圆”
支部牢固树立“开门搞党建”的理念,打破高校“围墙”,主动对接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党建联建为纽带,构建起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红色朋友圈”,形成了服务社会的强大合力。
联建地方政府,理论宣讲“飞入寻常百姓家”。支部与上海市徐汇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建立常态化联建机制,将理论优势转化为服务基层的生动实践。支部教师组建“理润海湾”宣讲团,深入街道、社区、企业,年均开展“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与中国式现代化”等主题理论宣讲30余场,覆盖党员干部、社区群众数千人次,其中多门课程入选区级理论宣讲“精彩课程”。这种“菜单式”送学上门服务,不仅打通了理论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更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市民文明素养贡献了高校智慧。
联建兄弟院校,协同攻关“共绘育人同心圆”。支部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与北京化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深度共建。围绕“人民城市”等重要理念,跨校联合编写系列教学案例,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特别是与新疆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同备一次课、同撰一篇教案、同过一次组织生活”的“三同”活动,将石油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合,有效促进了东西部高校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
联建理工学科,课程思政“赋能产业新发展”。支部积极探索“党建+学科”的联建新模式,与校资环学院党委共建“课程思政工作坊”,系统梳理资环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助力3门课程入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推动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为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专业素养的新时代工科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支部与兄弟院校马院开展联建共建
二、教育服务:凝聚专业特长育人合力 打造智力支持“加油站”
支部立足专业特长,精准对接社会需求,将教育培训、智力支持等教育服务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服务地方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服务基础教育,助力区域教育改革。支部主动对接奉贤区教育局与奉贤中学,牵头开展“传承・鼎新・力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活动。通过系统梳理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大学《概论》教材,形成了一套大中小学一体化教学建议与实施方案,为奉贤区基础教育思政课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服务乡村振兴,激活地方发展动能。支部组织师生赴云南寻甸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将教育服务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师生们深入柯渡纪念馆、鲁口哨渡江令发布遗址等红色地标,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策划拍摄“场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系列Vlog视频,助力寻甸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有效提升了当地文旅资源知名度和吸引力。同时,支部还向当地中小学捐赠思政类图书数百册,为乡村教育贡献了绵薄之力。
服务党员干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依托与徐汇区、奉贤区委党校的联建平台,支部教师多次受邀为地方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基层党支部书记等专题授课,内容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基层党建创新等。相关培训年均覆盖基层干部500余人次,显著提升了地方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和履职能力,为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提供了坚实智力支持。

党支部组织师生赴云南寻甸开展行走的思政课
三、科技赋能:构建理论创新赋能体系 激活创新发展“新引擎”
哲学社会科学同样具有“生产力”属性。支部坚持“以理论创新赋能实践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以“思想科技”为地方决策注入新动能。
聚焦前沿,以理论研究引领实践方向。支部紧密围绕“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有组织科研。近年来,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10余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形成了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不仅反哺了课堂教学,更为地方政府在数字化时代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决策咨询。
搭建平台,以数字技术赋能教学变革。为响应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支部牵头举办“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理论研讨会,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商良策,探索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路径。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支部有力推动了思政课教学的数字化转型,为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贡献了智慧。

组织召开重温“3・18”重要讲话精神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思政课教学研讨会
四、实践育人:打造思政实践育人课堂 铺就成长成才“快车道”
服务社会是最好的课堂。在“强国行”生动实践中,支部坚持师生共进、教学相长,引导师生在服务国家与社会的“大思政课”中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才干,铺就了师生成长成才的“快车道”。
在“思政实践”中感悟强国伟力。支部创新打造“思政V课堂”实践品牌,组织师生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海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的实践图景”主题,组建5支团队,用Vlog形式寻访记录上海改革发展成就。同时,组织师生赴中国商飞开展专题研修,亲身感悟航空强国的大飞机精神;参与进博会志愿服务,在对外开放前沿阵地感受中国经济的蓬勃活力。这些沉浸式实践教学,让师生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在“社会熔炉”中锤炼过硬本领。在云南寻甸的社会实践中,师生们不仅是学习者,更是建设者。他们运用专业知识,为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建言献策;发挥新媒体特长,制作的宣传视频成为当地对外展示的靓丽名片。过程中,师生们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锤炼了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深刻理解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
在“育人共同体”中汇聚磅礴力量。支部积极构建“点面结合”的育人合力,邀请在各行各业取得突出成就的优秀校友担任兼职教师,参与集体备课,将他们的奋斗经历作为鲜活案例融入课堂,激励学生立志成才。通过与中小学开展一体化建设,支部教师将大学阶段的育人理念向下延伸,同时也在与基础教育同仁的交流中获得新的教学灵感,形成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汇聚了磅礴力量。

党支部赴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专题实践研修

在上海社会科学馆 “马克思书房”开展现场教学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展望未来,支部将始终牢记“强国行”使命,持续深化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应用到强国伟业中,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奋力书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