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采矿系党支部:党建领航强根基,科教赋能育先锋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系党支部(以下简称“采矿系党支部”)是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山西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现有中共正式党员21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博士生导师9人。采矿系党支部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坚持以党建领航筑牢发展根基,以科教融合赋能育人实践,将党建引领深度融入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全过程,通过构建“五级联动”党建生态、打造“专业图谱+思政育人”智慧平台、攻坚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有效推动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形成“红色铸魂、科教赋能、产业驱动”的生动局面,在服务能源强国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征程中彰显了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使命与担当。
一、“党建引领・五级联动” 筑牢党建联建共同体
构建“五级联动”机制,打造党建联建新格局。紧扣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使命,构建“院内联动促融合、校内联动强引领、校际联动拓视野、校企联动破难题和校地联动显担当”的五级联动党建生态体系,形成全域覆盖、功能互补的党建联建新范式。院内联动以“红色基因+学科交叉”为主线,通过联合开展主题党日、举办“矿业论坛”及智慧赋能教学讲座等沉浸式主题党日与科研、教学讲座,强化理论共学与学科共建,筑牢立德树人根基,年累计活动12次,参与500余人次。校内联动依托校领导“精准把脉、战略引领、实效赋能”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工作范式,推动跨支部长效交流与经验辐射,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双向贯通。校际联动联合中国矿业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通过联合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享党建经验与学科资源,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校企联动携手山东充填新材料有限公司、山西凯嘉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10余家龙头企业,打造“一企一策”产学研平台,将党建活力转化为解决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攻坚动力。校地联动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赴吕梁、晋城、阳泉等地能源局开展为期一年的科技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能源改革,培育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

“五级联动”党建联建相关活动
创新“党建+赋能站”模式,提升联建工作实效性。党支部将党建联建与核心职能紧密结合,打造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党建+赋能站”融合模式,提升了联建工作的实效性与贡献度。通过“定制化共建、链条化育人、品牌化辐射”实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在定制化共建维度,针对党建联建单位特性精准设计“党建+赋能站”模式,如与山东充填新材料有限公司构建了“党建+共建研究院”党建联建模式,与山西凯嘉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构建了“党建+共建研究院”党建联建模式,与山西科达自控股份有限公司构建了“党建+联合实验室”党建联建模式,与中国华电煤业集团有限公司构建了“党建+科研服务团”党建联建模式,推动资源对接与难题共破。在链条化育人维度,构建“产业需求—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全链条,联合培养工程博士60余名,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在品牌化辐射维度,以《光明日报》报道为支点,通过专题培训、政策解读等扩大党建成果外溢效应,形成“党建引领—实践创新—社会服务”良性循环,全面提升党建联建的战略价值与示范影响力。

“党建+赋能站”融合模式
二、“智慧赋能・全链融通” 构建立德树人新生态
构建“专业图谱+思政育人”双擎驱动新范式。立足国家能源战略需求,首创“专业图谱+思政育人”双擎驱动模式,打造全国首个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图谱体系。支部以8门核心课程知识图谱为基础,构建“专业知识—思政要素—能力目标”三维映射模型,将“能源安全”“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深度嵌入“采矿学”“矿井开采设计”等智慧课程。通过“导—学—教—评”智慧教学流程,实现思政教育从“单一灌输”向“沉浸渗透”转型。截止目前,建成11门专业知识图谱课程,获批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和6门省级一流课程。自专业知识图谱投入使用后,课堂互动频率提升约30%,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进行拓展学习的比例增加约25%,推动教学范式从“教师主导”向“学生自主”转变。毕业生受到晋能控股集团、国家能源集团等龙头企业高度评价,真正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专业图谱+思政育人”教学平台及宣传推广
创建“数字赋能+资源共享”跨域协同新体系。聚焦教育强国建设,面向地方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发挥党建思政、教书育人、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经验和资源优势。结合推进实施立德树人工程,面向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师生等对象,开展了“全国高校数字化教学改革与知识图谱建设”“数智教育:机遇 挑战 创新”等专题讲座或技能培训活动12次。依托“智慧树”平台建成“采矿学”等智慧课程,覆盖27所矿业类高校、选课超6000人次,打造了全国首个“采矿专业智慧教学工作坊”教育服务品牌。积极响应教育部“慕课西部行2.0”号召,在智慧树平台的技术支持下,与内蒙古科技大学开展云端共享“采矿学”同步课堂活动,并走进内蒙古工业大学、吕梁学院等省内外高校,开展教学研讨、课程建设等相关活动,累计覆盖3700余人。采矿系党支部创建的“数字赋能+资源共享”教育服务生态特色做法,以数字技术打通“资源共建—教学共研—成果共享”全链条,为矿业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太理方案,在全国矿业类高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省内外高校开展教学交流与研讨活动
三、“四个聚焦・五位一体” 打造科技赋能新引擎
以“四个聚焦”为准则,筑牢科教融汇主阵地。采矿系党支部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理念,以“大科技观、大人才观”为引领,通过聚焦理论武装,把稳政治方向“定盘星”;聚焦育人使命,打造能源领域“人才摇篮”;聚焦内涵发展,激活党建引领“新动能”;聚焦社会服务,勇当创新发展“排头兵”,创新构建“思想铸魂—育才兴业—攻坚赋能—融合增效”科教融汇工作体系。支部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技术专长,在实施科研创新的同时,反哺教学实践,构建了“科研案例—课程内容—实践项目”三阶转化机制,把攻克矿井灾害防治、绿色开采等20余项“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实战经验,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前沿课题中锤炼创新能力。通过组建跨学科突击队,为国家能源集团、晋能控股集团等70余家能源企业提供技术服务160余次,解决79项生产痛点。与7家单位共建全链条创新平台,推动12项成果产业化应用,并创新提出“导师+项目+团队”科教融合模式,推动学生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显著提升人才培养的产业适配性,筑牢科教融汇主阵地。

跨学科突击队赴能源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支部教师赴企业、政府部门开展技术推广与专题培训
以“五位一体”为目标,打造融合发展新模式。采矿系党支部推动党建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五位一体”同频共振,为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党支部聚焦矿山固废处置、智能开采等核心领域,联动中国矿业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及河图矿业公司、中煤天津设计院等技术企业,组织跨区域校企联合调研13次,深入肖家洼煤矿、斜沟煤矿、塔山煤矿等生产一线开展技术诊断,同步推进就业见习4次,累计实施调研实践活动40余次。通过系统化调研形成《山西省利用煤矿地下空间固废处置综合研究报告》《锦兴能源有限公司肖家洼煤矿调研报告》《西山煤电斜沟煤矿调研报告》等3份高质量调研报告,其中与省能源局联合完成的《山西省利用煤矿地下空间固废处置综合研究报告》获省委副书记批示,为全省“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实践过程中创新构建“价值引领—场景体验—成果转化”三维育人机制,真正实现将学科建设深度融入地方发展,以技术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最终以“党建+赋能站”多维载体构建起“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业升级”的价值循环体系,实现科研创新与立德树人同频共振。

赴合作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

智能化矿井及海外高校开展就业见习
四、“三维一体・虚实共生” 重塑卓越育人新体系
面对产业智能化转型与传统工程教育的适配困境,采矿系党支部以“虚实共生”为核心,构建多维立体的跨场景实践生态。在校企深度协同框架下,将课堂嵌入智能化矿井生产现场,使学生深度参与全流程作业。搭建全息虚拟教学矩阵,依托26个仿真场景重构井下环境,培育安全意识与创新思维。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打造数智决策平台,助力学生开展生产全周期数字化监测与决策推演,强化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基于情境认知与体验式学习理论,创新提出“三维一体”实践育人范式。真实井下场景筑牢实践根基,促进知识情境化迁移。全息虚拟课堂拓展认知维度,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数字孪生系统实现虚实深度融合与迭代优化,形成“感知―抽象―应用”的高效知识内化闭环。这一创新范式成效显著,学生参与学术会议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大幅提升,参与人数较以往增长30%以上。两年来,在支部教师的带领下,采矿工程系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斩获20余项荣誉,特别是在第十九届“挑战杯”“揭榜挂帅”擂台赛上,两支团队表现亮眼,一举斩获全国擂主奖1项,全国二等奖1项,实现学校在“挑战杯”专项赛道一等奖奖项“零”的突破,书写了太原理工大学科技创新的崭新篇章!

打造多维立体的跨场景实践基地

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及学术会议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太原理工大学采矿系党支部将始终锚定“双一流”建设目标,坚定科技报国、教育强国的远大志向,引领师生成为信仰坚定的举旗者、矢志创新的开拓者、躬身创业的实干者、挺膺担当的奋斗者,奋力谱写新时代科教赋能的新篇章,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