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纳器件与系统研究所党支部:筑牢强国根基,勇担强国使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纳器件与系统研究所党支部,是学校首批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的团队之一。支部目前有党员32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省部级人才称号17人。支部书记郭宇锋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一、党建联建聚合力 筑牢红色战斗堡垒
支部以“党委领航、支部领路、党员领跑”为核心模式,强化党建引领与内外联动,夯实组织根基。
强化内部建设,规范组织生活。微纳器件与系统研究所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的精神落实到基层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创新打造“三维课堂”:通过“理论课堂”深化思想学习,利用“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等“云端课堂”实现“指尖学习+云研讨”,将反腐倡廉每季要学纳入“廉政讲堂”专题,持续推动党内政治生活标准化、规范化。
联动红色资源,厚植理想信念。严格执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制度。组织党员赴江宁杨柳村红馆、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等地开展实地研学,以沉浸式教育悟初心、守初心,支部党员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深化外部联建,服务发展需求。入选“强国行”专项团队以来,与上飞院、中科院金属所、航天一院、航天六院等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科技文化合作关系,提供指导服务10次,解决技术与发展难题4个,以党建联建促进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支部党员大会

支部党员赴周恩来纪念馆开展党日活动
二、教育服务育英才 厚植强国建设根基
支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围绕“培养未来行业需求人才”目标,构建全方位教育服务体系。
打造优质师资团队,引领育人方向。支部党员多次给江苏省各个高中,武汉大学、无锡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做科普讲座并开展教育教学研讨。郭万林院士参加中国力学学会党建强会贵州行暨院士专家援黔行动、由珠海市科技创新局主办、珠海市自动化学会等相关单位承办的“2024年珠海市航空航天科普大讲堂”、2024年秦淮区“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学家精神分享会,并做科普报告。
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引领实践方向。支部党员以“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为己任,在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中冲锋在前,1人获“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等荣誉,以实际行动诠释“勇担强国使命”的责任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创新育人模式,促进研教融合。通过定期举办学术研讨班、午间学术沙龙,跨学科、跨院系开展教学科研交流。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合作,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与协同育人。2025年以支部党员为主体的“物理力学前沿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物理力学前沿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张助华教授(左一)参加2023“强国青年科学家”颁奖仪式
三、科研赋能破难题 勇攀科技强国高峰
支部聚焦战略科技前沿,以科研创新为核心,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协同突破,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布局前沿研究,突破关键技术。以郭万林院士为核心的党员攻坚队伍,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24年7月开发气相氟化技术实现大面积电池均匀稳定化(发表于《Science》),2025年5月开发气相辅助表面重构技术,首次实现30cm×30cm产业级钙钛矿模组与商用晶硅电池相当的户外稳定性(再次发表于《Science》),系统性攻克“实验室—产线—户外”全链条稳定性难题,相关技术已申请专利,获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频道专题报道。
承担重大项目,斩获科研荣誉。近5年,支部党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型号攻关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4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荣誉。2023—2024年,郭万林、殷俊相继在《Nature》《Science》发表高水平论文,张助华入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获《中国日报》报道),易敏连续5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倍引学者”。
推动成果转化,服务产业发展。与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天科技签署协议,共建“光电结构材料工程力学联合实验室”(合作周期2025—2030),中天科技投入不低于500万元研究经费,开展海底光电缆、架空导线等材料的力学仿真、疲劳特性及耐久性研究,助力企业技术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培育。

2024年郭万林院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与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天科技签署成立联合实验室
四、实践育人担使命 践行报国初心
支部将实践育人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引导党员师生在实践中勇担强国使命,彰显先锋本色。
立足学科优势,服务国家战略。以服务力学一流学科、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抓手,鼓励党员勇闯科研“无人区”,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科技支撑。
优化人才引育,强化实践力量。依托学校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人才特区优势(研究院党员均由支部管理),实行首席科学家制度,优化领军人才发现与团队遴选机制,对人才实行 “梯队、科研条件、管理机制”配套政策。近5年培养和引进国家级(青年)人才10名,为实践创新注入核心力量。
培育优秀学子,彰显育人成效。近5年,50余人次学生获校级特别奖学金、科研创新先进个人、三好学生等荣誉。博士研究生王志伟项目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轩啸宇科研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力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汇编,为国家输送复合型创新人才。
展望未来,微纳器件与系统党支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将党建工作的“软实力”转化为系所发展的“硬势能”,跑出各项事业发展“加速度”,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