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清华大学“沙漠里的课堂”课程师生走进天山胜利隧道

来源:《沙漠里的课堂》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12-16 08:53:20



导言


清华大学“沙漠里的课堂”课程针对我国西部沙漠地区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及重大工程开展一系列校内学习、现场参观、课外调研等教学环节,聚焦于提升学生对我国西北边疆的了解,引导青年一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培养科学思维、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增强斗争精神

2024年8月5日至18日,清华大学思政实践课“沙漠里的课堂”近20名来自5个院系的本硕博师生走进新疆开展现场教学实践活动,深入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喀什地区、五家渠市、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实地学习感受新疆的先进科学技术、重大工程建设、乡村振兴成就和优秀传统文化。


2024年8月7日,清华大学安全学院教职工党支部书记钟茂华和副书记黄弘带领“沙漠里的课堂”学生,前往世界在建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进行现场教学和现场调研,中国交建新疆乌尉高速公路项目高级主管李钰老师陪同并讲解。


课程师生在天山胜利隧道工程现场参观学习


天山胜利隧道概况

新疆乌尉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 G0711 乌鲁木齐至若羌的组成部分,连接南北疆两个最大的城市——库尔勒与乌鲁木齐。公路全长约 318.5 公里,中国交建以 PPP 模式承建,是中国交建在“十三五”期间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项目,也是新疆自治区及中国交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项目。


天山胜利隧道项目简介


乌尉高速公路的建成,将进一步完善疆内公路、铁路、民航立体交通网。未来,乌鲁木齐到库尔勒距离也将从7个多小时缩至3小时左右,为两地资源快速互通打下重要基础。要修建这条穿越天山的高速公路,最为艰难的是打通长为22.13公里的隧道——天山胜利隧道。


隧道外景





隧道全长 22.13 公里,属于特长公路隧道,是在建世界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也是国内在建公路中典型的特长高寒、高海拔高速公路隧道。


交流会


交流会


交流会上,中国交建乌尉高速公路 WYTJ-05 标段项目执行经理熊子壹、工程部部长吴特力根介绍了天山胜利隧道的基本情况及施工进度,就项目建设及管理经验与师生进行了亲切交流。


工作人员介绍天山胜利隧道的基本情况及施工进度


根据交流了解到,乌尉高速公路的建成,将新疆的南北部连接起来,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有助于加强区域内的联系和交流。该项目将促进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南疆地区。在提高交通效率的同时,促进贸易和商业活动,吸引投资,并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另外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它将增强新疆作为连接中国与中亚及其他邻国的枢纽作用,从而推动区域合作和国际贸易。这条高速公路建成后,将显著缩短乌鲁木齐与新疆其他主要城市之间的旅行时间,提高物流效率。未来,乌鲁木齐到库尔勒距离也将从7个多小时缩至3小时左右,为两地资源快速互通打下重要基础。


座谈会


实地参观

交流会后,师生在在熊经理和李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中国交建对于天山胜利隧道掘进的指挥调度中心,在这里更加详细直观全面地了解了项目整体情况,随后抵达隧道施工现场,大家深入天山胜利隧道中导洞作业地点,详细参观并了解了TBM(Tunnel Boring Machine 隧道掘进机)这台于项目而言意义重大的机器。


课程师生实地参观


在参观过程中,双方对彼此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沟通交流。这种实地现场的教学,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领略到项目施工难度之大,创新之多,意义之重。在踊跃提问的过程中,大家了解到隧道将在今年年底之前全部贯通(中导洞距离贯通仅剩800余米),并且对于TBM的工作机理、流程、耗损程度与寿命、环境防护与废物再利用等等进行了详细了解。在返回指挥调度中心的中途,于右主洞参观(主洞采用创新的钻爆作业),感慨隧道的规模。


总结

乌尉高速公路的建设有一系列的精神和价值值得我们学习,这些精神不仅体现在工程本身,也体现在参与建设的团队和个人上,在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面临了极端的自然环境、复杂的地质条件等众多挑战。他们展现出了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在建设过程中,为了克服各种技术难题,建设者们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要又这种敢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另外,乌尉高速公路的建设追求高质量、高标准,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友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面对艰巨的任务和重大的责任,建设者们展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这些精神不仅是乌尉高速公路建设的写照,也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对于激励人们投身国家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感悟分享


此次参观天山胜利隧道,我感受颇多。首先使我感到惊叹的,是隧道施工过程的机械化和智能化。雾炮除尘、TBM“胜利号”“天山号”等黑科技,全机械化配套设施,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安全性和环保性。在这样一个高寒高海拔地区,这些设施的使用,无疑会大大降低施工难度,也为后来的类似隧道施工提供参考。


此外,要在条件恶劣的天山上修建一个有“一长”、“二深”、“二新”、“五高”之称的20公里级超长高寒高海拔公路山岭隧道,除了黑科技的加持,施工团队还开创了“三洞+四竖井“的施工方法,从中导洞向左右双主洞延伸,将主洞切分成段,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缩短了工期。这不禁让我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


最令我感到自豪的,是当我听到我国自主研发TBM的故事。从前我国TBM依赖进口,一台机器需要花费7亿元。后来我国决定自主研发,投资2亿多元即研制成功,自主生产的TBM只需2亿元一台。如今中导洞使用的TBM就是我们自主生产的,从大型钢圈到微小的螺丝钉,都基本实现了国产化。这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相信未来我国在交通建设方面能取得更多举世瞩目的成就。

----罗怀洋


今天早上的地点是天山胜利隧道,需要2个多小时的车程。这一路上,我们见证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惊叹于人类的巧夺天工。即使远方山脉一片荒芜,依然有成片的花田绽放。即使高山林立,依然有人类的宏大工程屹立。


山里的天气是多变的。在半程还是绵绵的细雨,不久就变成了瓢泼的大雨甚至漫天的飞雪。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八月的大雪天,恐怕也是一生中唯一一次吧。


约12点半,我们终于抵达了天山胜利隧道。该隧道是世界在建的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具有极高的建造难度,含金量可以与港珠澳大桥媲美。建造之难,首先体现在高海拔、天气多变的恶劣气候条件。正如我们所见的八月飞雪,天山的脸色总是阴晴不定。由于高海拔,人员流动也很频繁。建造之难,其次体现在天山复杂的地质条件。相距仅几百米的左洞右洞,岩石成分可以天差地别。此外,天山并不干燥,在施工过程中常常会有涌水。建造之难,还在天山的高环境保护等级。这对施工的污水污气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即使建造难度再高,我们中国人只要有决心,一切困难都能克服。通过利用服务洞向左右洞提前开槽,实现“长洞短打”,极大缩短了施工时长,而且施工结束后还能用来服务左右隧道,例如发生火灾时迅速抵达火灾现场。在服务洞打洞的是TBM设备,其有两三百米长,在挖洞的同时能将产生的石渣用皮带运输到后方,还能让路面紧随其后铺设。据工程师所说,国外开高价卖我们,我们不愿意,用低得多的价格自己制造出来了TBM。国人的智慧闪烁在工程的每个角落,国人的决心与毅力贯穿于工程的始终。今年年底,天山胜利隧道将会通行,我已经能想象到,当天山不再是阻隔南北疆的天堑,新疆人民的脸上将会洋溢着怎样的笑容。

----胡麒麟


今天上午,我参观了天山胜利隧道的施工现场。虽说施工地点就在乌鲁木齐,但也花了将近3个小时才到达,这让我对新疆疆域之辽阔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在参观过程中,我明白了:“科研”不仅仅存在于大学,也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之中。比如,针对隧道掘进距离长、地质复杂等情况,胜利隧道工程创新性地采用了四竖井的作业方法。通过同时在七个横断面施工,大大缩短了工期,节约了施工成本。在盾构机内,负责介绍的工程师还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污水处理的“小技巧”:由于污水量过大,所以施工人员创新性地在隧道内垒了一层沙袋,形成了一个个天然的“沉淀池”。经过预处理过后,后续污水处理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在高精尖仪器部分也开始逐渐发力,已经在部分领域实现了领跑全世界。工作人员和我们说:检修隧道的掘进机如果在国外购买,需要至少5亿元,而我国通过自主研发,造出了适合我国的因地制宜的掘进机,与外国产品的性能不相上下,价格仅有1亿多元。更为重要的是,盾构机的制造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这方面的人才。


除此之外,我还感受到“规范化”、“标准化”的意识不断深入人心。其实,我原本以为施工现场一定会是尘土飞扬,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噪声。然而,当我进入施工现场时,发现喷淋设施,送风设施、排水设施都非常齐全,工人在上工之前也都需要写JSA(Job Safety Analysis)报告,极大地减小了危险情况的发生。相信随着自动化、智能化的不断推进,工人的工作环境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我期待:在不远的将来,“无人工厂”将会从梦想走进现实!

----朱弋


供稿丨李思延 方嘉永

编辑丨史高科 胡易钒

审核 | 钟茂华




责任编辑:史高科 胡易钒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24年8月7日,安全学院教职工党支部书记钟茂华和副书记黄弘带领“沙漠里的课堂”学生前往天山胜利隧道进行现场教学活动。
    相关推荐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