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清华大学“沙漠里的课堂”师生赴新疆消防救援总队训练与战勤保障支队进行现场教学

发布时间:2025-09-02 12:46:37

2025年8月7日上午,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教职工党支部书记钟茂华、党支部副书记黄弘带领“沙漠里的课堂”课程同学前往新疆消防救援总队训练与战勤保障支队进行现场教学。

课程师生与支队工作人员就消防救援装备、训练模拟设施、搜救犬训练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热切互动与交流。“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召之即来,战之必胜。”消防救援队员们胸怀这般信念,凭借先进装备和刻苦训练在紧急时刻大显身手,让人民的生活得到保障,也让平安和幸福遍播全疆。

07 - 新疆消防救援总队训练与战勤保障支队 - 党旗

师生在新疆消防救援总队训练与战勤保障支队

一、全能的消防救援车辆

据工作人员介绍,训练与战勤保障支队长期配备全国最先进的装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车库门口停泊的一排消防救援车辆。这些和小型货车体积相仿的车辆外观上颇为考究,顶部加装探照灯或警灯,后部的立方体车厢上布着一扇或几扇门,门体厚重有分量。

IMG_1852

救援车辆外观

经过基本的讲解后,工作人员邀请各位同学进入救援车内部参观。打开车厢门,内部别有洞天——有的内部是淋浴间,有的是厨房或洗衣房,有的居然是一座小型净水厂。据讲解,这些外观类似而功能各异的车辆可以大幅提升消防救援队伍在荒野的自持力。

IMG_1853

学生参观消防救援车内部

IMG_1859

消防救援车辆内部

二、专业的救援训练场馆

消防救援的高水准不仅来源于专业的设备,更来自刻苦的训练。为了模拟真实的灾害环境,训练广场上搭建了一座倾斜18°的“歪楼”和几座摇摇欲坠的“危楼”。走进“歪楼”,倾斜的天花板和台阶不禁让人站立不稳。

4e889984da03a558ebff30919ea3a5f8

“歪楼”外观

室内的训练项目也同样具有挑战性:在一个黑暗房间中,突然从火光处吹来一阵强烈而灼热的风,汽油味刺鼻难闻;另一个房间充盈着极强的雾气,真正是 “伸手不见五指”,我们的目标是穿过迷宫到达终点。这个训练不仅考验了我们的身体耐力和应变能力,也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在紧急救援中,消防员需要在极端条件下保持冷静、果断的应急反应。

图片1

灼热的考验

三、熟练的搜救犬技能

在行程的最后,师生一行人来到搜救犬训练场地。在场地内,消防救援队员和搜救犬通力协作,完成一项项复杂的高难度任务。据介绍,搜救犬的品种经过严苛筛选并不断改进,能力大幅提升:现场工作人员让七个人躲进二十个箱子中,也能被搜救犬轻而易举地全部找到。

IMG_1914(1)

搜救犬与消防救援队员

四、学生感悟分享

参观消防训练基地时,我近距离接触了现代化的消防保障车。其强大的功能和完备的配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直观感受到科技在提升消防救援效率和保障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亲身体验了模拟地震搜救和火场逃生项目,我切实体会到灾难现场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在狭窄、黑暗、充满障碍的环境中移动和寻找出路,远比想象中困难,更让我深刻理解了日常进行安全演练和掌握逃生技能的必要性。消防搜救犬的科目表演令人赞叹,它们展现出的高度服从性、敏锐嗅觉和精准的搜救能力,是科技装备之外不可或缺的重要救援力量。看到训导员与搜救犬之间默契的配合,我也感受到这份特殊工作的专业与不易。

最令我触动的是看见消防员在模拟训练中背负沉重装备、争分夺秒开展救援的场景。他们展现出的专业素养、体能素质和面对困难时的坚定意志,让我由衷敬佩。在这次参观中,我真切认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也深刻体会到消防这份职业的伟大与艰辛,他们是我们平安生活的坚实守护者。我们应该珍惜这份安全,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配合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曾智勇

今天我参观了新疆消防救援训练基地,并亲身体验了一系列消防训练科目,收获颇多。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多种类型的后勤保障消防车,具备发电、净水、食宿、洗漱等一系列功能;同时,我还在训练场看到了消防坦克等特种车辆,真切体会到了我国消防力量的强大,由衷地感到踏实。

在亲身体验环节中,我进入了用于模拟地震影响的倾斜楼房,还进入了模拟火场,真切感受到了室内烈火燃烧带来的热浪;此外,我也在烟雾模拟房间中体会到了心理上的压迫感——以上种种沉浸式体验使我初步感受到消防战士们的日常工作环境,对其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最后,我还参观了搜救犬训练基地,观摩了一系列搜救考核项目,并亲眼目睹了搜救犬的搜救流程——搜救犬仅凭空气中弥散的气味便能快速分辨出铁门背后是鲜活的生命还是人为设置的干扰物,令人称奇!而在惊叹之余,我也愈发地感到安心——一切艰苦、反复的训练都指向了现实,高标准与严要求都是为了练就“真把式”,以便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王天泽

走进消防救援总队的营区,一辆辆功能各异的救援车辆整齐排列:野外生活保障车、移动电源车、洗衣车、住宿车……步入车厢内部,高度集成化的生活保障单元设计令人叹服。这些“流动堡垒”在极端环境下维持救援力量运转的能力,正是国家应急体系现代化最鲜明的注脚。

随后的亲身体验更让人难忘。倾斜的地震训练楼逼真地模拟灾害场景,每一步攀爬都在挑战身体的平衡;烟气弥漫的疏散通道里,在能见度骤降的瞬间,冷静的判断成为关键。最触动我的,是搜救犬的精彩表现。那份源于长期训练的本能和对任务的专注,让它们仿佛能感知到最微弱的生命脉动。它们不仅是驯导员可靠的伙伴,更是在复杂环境中锁定每一丝“生命”信号的无言战友。

此行所见,没有宏大宣言,只有日复一日的扎实准备与专业演练。消防救援人员在边疆的坚守,无声地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真谛——这真谛,是日常训练里的汗流浃背,是模拟演练中的沉着应对。这份于无声处的守护,源于对生命最深切的敬畏。在戈壁滩上磨砺出的这份专业与担当,是书本之外最生动的课堂,也让我们对自己肩负的时代使命,有了更深的体会。

——王络


责任编辑:黄弘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8月7日上午,清华大学安全学院教职工党支部书记钟茂华、党支部副书记黄弘带领“沙漠里的课堂”课程同学前往新疆消防总队。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