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上午,清华大学约200名新教师走进校史馆,参观清华大学110年校史展览,寻访校园红色印记,听取沉浸式现场宣讲。
李珍带领新教师沿着“时间毯”走进校史馆
活动伊始,教师们分成四组,分别从校史馆和三院遗址开始为期半天的校史学习。参观路线包括校史馆、三院遗址、清华英烈碑、闻一多雕像、地质之角等。
孟然讲述清华的缘起和早期留美生事迹
王向田在密云水库沙盘前讲述“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刘惠莉带领大家参观学术名家长廊
在提升改造后面貌一新的校史馆,校史研究室王向田、刘惠莉、李珍、孟然四位老师带领大家游走于清华建校110年的时间隧道中。一张张生动的图片、一件件藏品,一帧帧珍贵的历史影像,一幅幅情景再现,让大家仿佛置身于1914年梁启超《君子》演讲的现场,聆听先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寄语;置身于1936年名师荟萃的校园,欣喜地在白纸上集齐100位教授的印章;置身于西南联大简陋的教室,坐在“火腿凳”上,看窗外电闪雷鸣,听先生一丝不苟的授课;置身于密云水库火热的工地,与水利系师生一起“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置身于西操的跑道上,看马约翰先生手把手教大家如何起跑;置身于学术名家长廊,打开一本本厚厚的书,与600多位院士和人文名家面对面……
参观三院遗址
在清华英烈碑前
参观闻一多雕像
王春红讲解地质之角
在图书馆逸夫馆南草坪上,大家围绕在“三院遗址·清华第一个中共支部诞生地”纪念物前,听老师们讲述1926年初冬的一天,王达成、雷从敏、朱莽三位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如何成立清华第一个党支部的故事。在“水木清华”北山之阴,大家在清华英烈碑前凝神驻足,倾听清华65位英烈的故事。在闻亭下,大家一边瞻仰闻一多雕像,一边回顾闻一多与朱自清这对清华园的“双子星座”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和杰出成就,感受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民族气节。在参观路线的最后一站,大家来到泥沙实验室西面的地质之角,在土水学院王春红、温庆博老师的带领下,流连在林泉高处、怪石丛林中,感受近300块来自各大水利工程的巨石亿万年演进的气息,感受土水学院师生专注如一、独一无二、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的精神传承。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清华党组织建立95周年。走过110年发展历程的清华大学,有着厚重的校史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校史馆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红色资源开发,创新学习教育形式,设计校史党史课程,通过沉浸式宣讲,更好地引导广大师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8月底至9月初为期一周的“新教师导引计划”活动期间,党委宣传部、校史馆、教师发展中心联合策划并设计了全新的校史党史参观学习路线,让大家亲身感受清华建校110年的发展历程,以及清华红色风物的渊源和丰富精神内涵。宣讲对象均为新教师,包括近一年来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和高层次引进人才。本次活动是学校党史学习教育“校园红色文化资源综合挖掘和保护利用项目”第一个实践行动。
一上午的沉浸式校史党史宣讲,受到了新教师们的热烈欢迎。生命学院教师周瑞表示,“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建校早期和西南联大时期的历史。老师们当时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治学、办学、教学,学生学习条件也十分困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很多大先生、大专家。我特别感动,也引起了我的深度思考。看到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一步步发展到今天,成为培养很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个质的转变体现了清华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希望清华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国家栋梁。”社科学院赵一璋表示,通过今天的校史学习,他看到了清华历届前辈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国家兴亡与民族复兴之际作出的伟大决策。这不仅对自己的科研是一种启发,也是对自我人生的一种激励。核研院叶丽古乃说:“从一名清华毕业生变成一名清华教师,这趟校史之旅不仅让我重温了清华从建立到发展的历史,而且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何为‘清华精神’。清华精神既是马约翰先生身体力行倡导的强健体魄,也是施滉烈士在献身革命事业上的英勇无畏。这次校史之旅,为我们不断向前人学习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范本。在未来,我会不断向清华的前人们学习,将成为一名‘大先生’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目标。”
盖章留念
观看校友捐赠展
《名家论清华——经典名篇精选》小册子
提升改造后的校史馆,观展环境、设施设备、实物影像有了极大提升,为沉浸式校史党史现场宣讲提供了可能。同时,为了做好新教师校史党史教育,校史研究室还从校史馆保存的珍贵史料中,选编了八篇经典演讲和文章,编辑成《名家论清华——经典名篇精选》小册子,供每一位前来参观学习的新教师取阅,所选篇文稿从不同方面阐释了清华的办学理念、治学传统和精神文化。
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