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科技赋能:空间信息技术助力文化遗产保护学术论坛圆满落幕
为进一步拓展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深度与高度,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新的技术应用方向、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多学科研究的深度融合、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由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办,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港珠澳工作站、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澳门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ISDE-China数字遗产专委会、ICOMOS-China数字遗产专委会、中国测绘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委会、北京飞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澳门城市规划学会、澳门建筑师协会和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协办的空间信息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学术论坛于2025年9月4日至7日在澳门与珠海顺利举办。
论坛开幕式由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郑剑艺教授主持,澳门城市规划学会丁启安理事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刘滨谊教授致辞。陕西工作站成员单位榆林长城主题展馆高秋燕馆长,特意为论坛设计制作了剪纸文创产品赠送与会嘉宾。随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安荣教授、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夏生平主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刘滨谊教授、北京飞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宋彬总经理、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葛慧蓉总工、香港大学建筑学院薛帆教授、福州大学季宏教授、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郑亮教授、云南师范大学杨宇亮教授、同济大学张琳教授、陕西榆林长城主题展馆高秋燕馆长、重庆大学赵璇博士等专家学者分享了十二场学术报告。
部分参会代表在澳门科技大学会议室合影留念
此次论坛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模式探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智慧化保护与传承、空间信息技术赋能文化遗产状态评估及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数字孪生平台建设等主题展开分享。多个报告聚焦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框架、创新技术和定量方法,探讨了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深度融合的途径,并展示了如何通过空间信息技术更精准地监测和评价文化遗产。专家学者的报告涉及敦煌莫高窟壁画与造像、香港与澳门传统建筑、珠海历史街区、福州古厝结构、江南运河两岸聚落、云南传统村落、象泉河流域人居、长城文化遗产等多种典型文化遗产类型的保护与传承最新研究。同时,探地雷达、图像识别、大数据大模型、AI技术、机器学习、数字孪生等空间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方法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讨论,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新思路并开展深入探索。
学术论坛报告分享现场之一
报告分享之后,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党安荣教授总结本次学术报告体现出【多元、集成、赋能】三个重要特征,【多元】体现在论坛所分享的研究文化遗产的专题类别、地域分布、理论思考、技术类型、方法途径等多个方面,以及从事研究工作者的学科背景多元等;【集成】突出体现在多种空间信息技术方法的集成探索,催生的文化遗产数字孪生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逐步发展壮大的数字孪生技术平台及其与人工智能的集成;【赋能】则是结合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多种场景,发挥数字孪生遗产的优势特征,开展价值挖掘、状态评估、以及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结合的保护与传承方案的规划设计、虚拟修复、情景推演等。面向未来,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中的遗产多样性、跨学科交叉、技术与方法集成以及空间信息赋能,也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
值此澳门历史城区申遗成功二十周年的重要节点,论坛组织与会代表赴澳门历史城区开展考察学习,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探寻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之道。考察行程首先是走进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聚焦馆内珍藏的多幅澳门古地图,这些跨越不同年代的珍贵地图,清晰勾勒出澳门从昔日海上贸易重要节点,逐步发展为多元文化交融城区的地理格局变迁,直观呈现出澳门数百年历史地理的发展脉络,为下午的实地考察筑牢理论认知根基。然后,与会代表深入澳门历史城区,实地调研郑家大屋、岗顶剧院、大三巴等标志性历史建筑与遗迹。沿途,来自澳门科技大学的学者全程讲解,生动分享每座建筑背后的文化故事与保护实践历程,让代表们深刻理解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澳门经验。与会师生表示,澳门在遗产保护中兼顾传统底蕴与现代智慧的做法极具借鉴意义,未来需进一步加强跨区域交流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注入更多活力。
论坛代表在澳门历史城区进行考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