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PR期刊进校园 | AI 时代背景下的城市更新与宜居城市
2025年9月20日,《城市规划(英文版)》(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CCPR)值创刊40周年之际,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成功举办“期刊进校园”活动,通过搭建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推进“AI 时代背景下的城市更新与宜居城市”议题探索,发掘和培育更为丰富的读者与作者群。活动由CCPR编辑部联合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主办,来自苏州的多所地方高校给予学术支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党支部教师刘健,唐燕,杨滔,分别围绕城市更新中的多方合作机制,老旧厂房转型文创空间的更新模式演进,AI驱动的城市更新议题做主旨报告。


会议现场
共担责任、共享权益:城市更新中的多方合作机制
刘健教授从昆明云铜和北京首钢这两个性质相似但进展不同的城市更新项目谈起,指出这类大型城市更新项目具有任务目标综合、空间层次复杂、利益主体多元、实施周期漫长的特征,在城市更新从规划设计、到开发建设、再到运营管理的全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作为行动者构成关系网络,通过内部协同和相互协作分别发挥决策者、生产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城市更新的土地开发收益是各方通过博弈决定是否以及如何开展协同的焦点。政府同时作为决策者和生产者在城市更新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府际合作有赖于相互之间的公共利益责任分担,政企合作则有赖于兼顾公共利益和企业利益的权益共享,特别是土地开发收益以及影响交易成本的自由裁量权。
刘健教授以巴黎城市更新为例,介绍了在公共利益导向下,法国各级政府通过责任分担和资源整合开展府际合作的有效路径;以北京首钢城市更新为例,展示了政企之间基于土地权益建立多方协同平台,通过在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全过程中合理分配决策权、开发权和收益权,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她强调,鉴于大型城市更新项目的公益属性,政府在城市更新行动中的主导地位毋庸置疑;而多方协作,特别是政企协同不可或缺,只有建立政府之间责任共担、政企之间利益共享的协同机制,才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城市更新在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多个维度上的可持续发展。
老旧厂房转型文创空间的更新模式演化:非正式、半正式到正式更新
唐燕教授指出随着中国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城市更新已成为我国城镇发展建设的主要方式。北京将工业用地改造列为城市更新重点任务类型,其中老旧厂房转型为文化创意园区是常见的更新路径之一。根据老旧厂房改变土地用途时实施主体是否向政府补缴土地出让金,可将新世纪以来的北京老旧厂房更新模式划分为三种类型:非正式更新(2000–2017年为主)、半正式更新(2017年后成主流)和少数存在的正式更新。
2000年以来,798艺术区是非正式和半正式更新模式演变的典型代表。园区发展经历了从艺术家自发租用厂房进行艺术创作的“非正式更新”,到政府介入并设立管委会推动发展,再到政府出台“五年过渡期”政策以缓解合规性问题的“半正式更新”历程,实现了更新从“底层自发”到“政企共治”的转变。首钢园则是为数不多的政策与主体创新驱动下的“正式更新”案例,其关键机制在于:保持土地权属主导方不变、允许企业自主合作开发;编制覆盖厂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将工业遗产保护和用地再开发策略相结合,以实现项目资金的有效平衡;通过灵活的用地安排降低企业改造负担。这些制度创新助力园区逐步转型为产业高地和文体创业基地。正式更新虽规范但实施难度大,半正规更新虽可行却削弱了政府的土地收益,未来挑战在于如何在政策创新与财政可持续之间取得平衡,推动更多项目实现规范化的更新。
AI驱动的城市更新
杨滔副教授阐释了人工智能(AI)如何重塑城市更新的基本逻辑,推动城市更新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与系统化转型。他分析了我国城市更新面临的多维时空挑战,包括高质量发展、韧性安全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并强调空间智能在应对这些问题中的前沿作用,提出AI赋能的时空城市必须具备三大核心能力:时空理解、时空重构与时空更新。
创新性概念“具空智能”(Em-Spaced Intelligence, ESI)重新定义了空间:空间不再是被动的容器,而是动态的认知主体。这一认识论转变使空间从“约束”转化为“赋能”,通过与人类活动的交互生成空间智能,进而催生新的行为模式与“社会—空间”关系。在方法论层面,杨滔副教授构建了一套基于时空智能驱动的城市更新路径,形成了“事前规划—事中实施—事后评估”的实时循环过程,并以海淀AI城市更新等案例展示了时空智能的相关实践行动。他指出,AI赋能的时空城市将演化为自动感知、自主决策、自然进化的空间有机体。借助实时计算,这些系统能够挖掘城市更新的生成性“基因”,推动形成自组织的城市治理系统,在可持续性、韧性与以人为本的设计之间达成平衡。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