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服务专题组织生活会——“政企就业专场(三)”

2021-03-05 18:15:11

      本次沙龙邀请到社双86级校友伍继延、社双92级校友齐晓红、马研09级校友赵江涛作为嘉宾分享经验,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朱安东、党委副书记何建宇、校友秘书章珺出席了本次沙龙。
       朱安东老师对三位校友的到来表示欢迎。他首先介绍了三位校友嘉宾的基本情况,三位校友分别来自私企、国企、政府公共部门,在各自的领域均有一定建树。他指出,在场的硕博学生要抓住这次交流机会,学习各位校友的宝贵经验。
       伍继延老师首先向大家分享了自己80年代在清华求学的经历。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恢复文科建制,他成为最早一批的学生。不论是两年中遇到的学养深厚的老师们,还是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亦或是“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学精神,都深刻影响着他的一生。紧接着,他分享了自己毕业后的经历。从奔赴国家改革开放的最前线海南,到1992年后跟随“下海”浪潮经商,再到在湖南商会找到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伍继延老师始终坚持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建设紧密结合。最后,伍老师寄语在场的同学们,要自觉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将来在工作中,也要坚持“理论研究政策化,政策研究对策化”。
       齐晓红老师随后也向在场师生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经验。她说,自己的职业经历比较简单,在清华大学东大操场参加招聘会,机缘巧合进入了一家私企,但她还是心系清华园。四年后,她有机会回到清华校企工作,从此一直在清华控股下属企业,如清华紫光、清控科创等服务,至今已有19年。19年间,齐老师经历了数个方向不同的工作地点和工作岗位,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她建议在场的同学们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尽可能地参与到工作的全过程,了解整个工作的逻辑。同时,要树立服务意识,作为清华人,工作时也一样要“接地气”。
       赵江涛老师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以来的第一届硕士学生,担任过学院的研团书记、就业助理等职务,毕业后毅然奔赴新疆基层工作。他非常详细地向大家介绍了在新疆工作的各个阶段的所见、所闻、所感。初到新疆,他也曾一度感到迷茫和焦虑。但后来,通过进驻南疆基层任驻村干部的一段经历,他感到自己真正地融入了基层、融入了新疆,并明确了自己的理想:留在新疆,为基层多做一些实事。最后,赵老师结合自身在边疆、在基层的工作感想,寄语在座学生:在清华学习时,就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培养奉献与革命精神。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就业服务专题组织生活会——。伍继延老师首先向大家分享了自己80年代在清华求学的经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
    相关阅读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