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共筑ICT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产教融合引领,教育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5-02-26 22:49:58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党建带动业务发展,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启动ICT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旨在培养高素质ICT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产教融合课程体系、高标准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促进就业与人才输送等措施,学院在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深度与广度、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水平提升及社会服务与培训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该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竞争力,还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其他职业院校和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示范。

  一、实施背景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5G通信等为代表的新一代ICT(信息与通信技术)技术的迅猛发展,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这种变革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ICT(信息与通信技术)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国家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布局,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中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明确指出,围绕人员密集区域和行业应用场景,加强城市群、城镇区、产业功能区等区域5G网络配套设施建设,加快部署市州城区、景区、工业园区、交通枢纽、大型场馆、医院、校园等场景5G网络。推动“5G+”工业制造、生态治理、民生服务、城市治理、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深度应用,联合建设5G创新应用实验室,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信息技术学院经过多年建设发展,目前拥有包括5G移动通信、物联网应用在内的实训室共21间,支撑学院现代通信技术专业群的日常实践教学工作。根据企业调研、行业反馈、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多个渠道发现信息通信专业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存在以下关键问题:一是实践内容局限于单门课程,缺乏跨课程整合,影响学生形成综合认知;二是实训环境与职场脱节,考核体系不健全,难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三是信息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滞后于ICT技术快速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脱节,且教师缺乏相关行业经验。

 信息技术学院顺应经济转型升级与数字经济趋势,遵循国家创新驱动及职教改革政策,与华为合作启动ICT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该基地融合教学、培训、科创与社服,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对接青海发展需求,创新教学以培养实践与创新型ICT人才。

 二、主要做法

ICT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契机,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的的主要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师资培养

 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师资培训体系,强化ICT创新人才培养师资。一是开展现场培训。在讯方承建的GPONLTEFTTXPTNIOT等实训室建设施工阶段,教师随项目工程师一起参与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二是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暑期多名教师分别赴企业顶岗挂职锻炼,参与真实项目培训,显著提升行业工程认知,为教学注入宝贵行业经验。三是开展师资互聘。校企共同承担《5G通信技术》课程授课任务,7名教师参与课程授课培训后顺利考取证书,提升了学院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授课能力。四是开展线上培训。2020年暑期,讯方联合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举行线上师资培训,学院5名教师参加培训并获取相应证书,助力学院师资技能提升。

 (二)课程建设

 信息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合作,积极构建符合人才培养要求和行业需求的课程。一是植入5G课程。校企双方在学院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植入华为HCIA-5G认证课程。实现将企业课程资源融入教学,让学生在校内学习阶段就能获得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知识及技术。同时严格遵循“1+X5G移动通信网络部署与运维的考核标准,模块化教学体系融合基础与实践,满足不同级别考试要求。二是将企业真实案例融入实训课程资源。将真实的项目工程经验开发成教学实训指导书,让学生在校内就可以学习到真实的行业应用技能,节省学生就业后企业再培训成本。三是将职业认证课程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结合学院专业设置及学生基础能力特性,学院依据华为认证的考试大纲与技能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调整与补充。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共同开发了基于华为HICAHCIA-R&SHCIP-R&S认证以及华为云计算工程师认证的课程资源。四是强化行业课程引入与建设。学院引入《5G无线技术及部署》与《5G网络云化技术及应用》等前沿课程教材,融合华为技术精髓,构建理论与实践桥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育与产业对接。

 (三)课证结合

 为提升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院在课证融合上下功夫,积极鼓励学生考取行业认证。一是教学课程融合华为HCIA认证,讯方作为HALP,试点全球认证培养。通过线下线上多种方式、多种平台为学生提供的定制化授课服务,是学院与企业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使学生掌握新知及行业应用,培养核心技能与知识体系,为未来职业生涯筑基。二是学习认证过程。每年组织学生进行华为职业认证学习,学院160余名学生完成集中线下5天课程的学习,10天的线上课程学习任务。106名学生完成为期2个月晚自习集中学习,考前线上集中测验,企业派遣工程师现场答疑。三是校企融合共生共长。课证结合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力的探索,合作的成功代表着在未来,其他ICT专业的合作也是具备可行性的,同时为之后HCIPHCIE学生培养奠定了基础。2023年,学院共89名学生通过认证取得HCIA-5G认证证书。

 (四)行业讲座

 信息技术学院积极开展“劳模进学院”“新技术进课堂”等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认知。一是面向新生开展华为5G生态人才校园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与行业发展之间的联系,为之后的校内学习指明方向。二是主要面向即将就业学生开展华为ICT生态人才百校行行业发展讲座。为学生带来行业发展知识内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对口工作岗位的发展。

 (五)以赛促教

 依托华为ICT大赛,将华为ICT大赛的竞赛内容、技能要求融入日常教学中,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行业实际需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是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模拟竞赛场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利用华为ICT大赛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三是连续两届的华为ICT大赛青海省实践赛获得高职网络赛道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同时2名教师获得省赛优秀指导教师。2024年年初,两个赛道分别荣获国赛三等奖,标志着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ICT领域的教育成果达到了新的高度,再次刷新了历史最佳成绩。

 (六)社会服务

 依托华为ICT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学院建成Pearson VUE国际认证考试中心,可开展华为、CiscoOracleMicrosoft等在内的国际上大部分计算机类认证考试。2023128日,学院VUE国际考试中心正式获得批准设立。不仅为青海省及其周边城市的计算机精英们提供了便捷的尖端技术考试服务,还极大地增强了学院在全省IT行业内的影响力与辐射力。截止20248月,考试中心共完成15场认证考试,30余人参加考试。

 三、成果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聚焦真实工作场景,训战结合助力教学改革。通过ICT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及产业学院的建设,学院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通过实践项目和企业实训,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极大地提升了其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出比赛获奖外还表现为: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认证通过率大幅提升,每年30人次以上获得华为认证体系相关证书,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创新

 “岗---赛”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使得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教学模式灵活多样。通过引入行业前沿技术和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激发。《5G技术》《移动基站建设》《5G移动网络优化》《网络路由技术》等专业课程课程体系实现了模块化、灵活化,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提高了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模式从传统的讲授式向项目式、案例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转变,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校企合作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

 学院和华为公司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我院被确定为“5G+数字化人才产教融合基地”“现代通信技术专业”为省级重点(特色)专业,“ICT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为省级产教融合实验实训基地。共同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明确界定了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多个关键领域的具体合作内容与共同目标,为双方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培训、科研创新、 社会服务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ICT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高标准的实践环境和资源支持。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搭建实训环境,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利用。

 实训基地设施完善,设备先进,教学资源库丰富多样,教学服务周到细致,能够满足学院现代通信技术专业群的教学和实训需求,赋能青海信息通信行业人才技能培养。

 2023年,学院VUE国际考试中心获批设立,Pearson VUE的顺利运营不仅服务了青海及周边城市的高端IT人才,还显著提升了学院在省内IT领域的影响力。

 (五)师资队伍水平整体提升

 依托ICT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构建了多元化教师培养体系,涵盖企业实践、工程实训及学术交流等,显著强化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实践与教学能力。通过顶岗锻炼、培训及竞赛等活动,教师的实战经验与教学水平均获大幅提升。三年期间先后聘请6名企业专家和工匠担任兼职教师。每年安排教师参加华为企业培训认证活动,三年期间获华为培训初级认证7人次,中级认证2人次。培养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六)师资团队创新水平提高

 信息技术学院的教师团队杰出成就斐然,已有3人次入选青海省“教学名师”及“昆仑英才”,同时有6人次入选学院“358人才培养工程”;获得省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团队、成果20多项。

 四、经验总结

 紧跟时代步伐,精准定位需求:信息技术学院紧跟科技变革步伐,精准对接ICT行业需求,校企合作布局创新人才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人才力量。

 深度产教融合,创新育人模式:学院与华为等龙头深度合作,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岗证课赛”融合课程与“双师型”师资,实现四链衔接,创新通信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实践教学,提升能力素质:高标准实训基地提供丰富实践环境,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与技能认证,提升学生实践与职业竞争力,奠定高质量就业基础。

 完善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创业:学院搭建实习就业平台,举办双选会,促进校企人才对接,强化社会服务与培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培养并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

 五、推广应用

 推广校企合作模式:学院与华为等企业的成功合作模式,可以作为其他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参考范例。通过推广这种深度产教融合的模式,可以促进更多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复制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学院构建的“岗---赛”一体化课程体系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中进行复制和推广。

 共享实训基地资源:学院建设的高标准实训基地,不仅服务于本校师生,还可以向其他职业院校和企业开放共享。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可以进一步提升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和效益,为更多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环境和资源。

 加强师资交流与培训:学院“双师型”师资建设经验可推广,通过培训、竞赛提升教师能力,邀请企业专家授课,构建混编师资团队,共促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拓展社会服务与培训领域:学院社会服务与培训经验可供借鉴,通过考试中心、培训认证等活动提供ICT支持,加强校企合作,共促技术研发与创新,推动行业进步。

责任编辑:马爱玲
信息技术学院党建带动业务发展,通过产教融合引领,教育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共筑ICT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信息技术学院党支部是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单位,青海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