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个突出”,落实主体责任 推动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质增效
青海民族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党委教工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以来,党支部建立完善党建“双创”工作体系,结合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找准与学生党支部党建联建的切入点,整合学院领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行政人员等力量,落实“三全育人”工作内容,健全“五育并举”教育机制,始终把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党员队伍建设、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的重要抓手,坚持在组织领导、结构优化、严把标准、教育培训上下功夫,通过定好“入口关”、把严“质量关”、抓实“程序关”、激活“教育关”,不断提升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质效。
突出政治引领,压实主体责任。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的首位,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修课必修课,认真贯彻抓基层党建“六个一”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责任,通过评议方式把入党积极分子及时纳入考察范围,定期开展集中培训、谈心谈话、思想汇报等,确保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工作同频合拍、一体推进。严格落实预审制度,广泛征求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等意见,对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觉悟不高、不遵纪守法的进行“一票否决”,从源头杜绝“带病入党”等问题,推动形成标准不降、全员重视、责任明确、效果明显的工作格局。
突出结构优化,严把发展质量。将审查关口前移,把质量标准放在首位,加强整体谋划,分类下达发展计划,各团支部“一次推优”和“二次推优”工作中,根据各班综合表现优良情况,差异化分配推优名额,重点了解发展对象入党动机、个人背景、道德素质、政治觉悟等,并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时长、日常考勤、参与社团活动等情况纳入推优考察范围。精准储备入党积极分子,近三年,通过个人自荐、师生举荐、组织推荐等方式储备入党积极分子313人次,分年级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台账,切实把“思想觉悟高、服务意识强、学习成绩突出、活动参与积极”的优秀分子吸纳到党组织中,做到储备有台账、质量有保证。
突出标准要求,严密程序链条。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总要求,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严格执行发展党员工作的5个阶段25个步骤要求,对政治审查、培养教育、谈心谈话以及票决、公示、备案等环节严格审核把关,做到发展程序规范、时间节点准确、档案材料齐全,确保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近三年共发展党员154人。建立问题清单,对照发展党员各阶段工作程序和注意事项,组织员及时跟踪督查,梳理归纳发展党员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清单,分解压实不同环节、不同程序步骤的责任,为发展党员工作划红线,切实将监督从“事后清理整改”转化为“事前防范预警”,构建起全过程全方面的履职“链条”,使发展党员工作时时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突出教育培训,强化示范引领。加强组织领导,每年制定培训计划,把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全部纳入到教育培训计划中,形成“校级党校重点培训、学院党委二级业余党校集中培训、党支部兜底培训”的机制。近三年,开展集中教育培训12次,累计培训938人次。抓好常态学习教育,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党日等制度,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式、提升学习实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入脑入心。用好各类资源载体,组织师生党员通过参加党史知识竞赛、微党课展演活动、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教育等活动,增强教育实效性吸引力。实施分类指导,对教工党员,采取集中学习、观看警示教育片、交流研讨、现场教学等方式进行集中培训;对学生党员按照专业划分党小组,“以学生为主讲人的小课堂”保证了培训教育效果、提高参与度;对流动党员,通过送学、帮学、督学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围绕中心抓教育、抓好教育促发展,开展党员“亮身份、践承诺、树形象”活动,引导党员做好本职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以榜样力量强化示范引领。近三年,教工党支部荣获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1名教师被评为校级“优秀党务工作者”,11名党员教师分获省级和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各类奖项,1名教师党员获“小岛奖励金”。2名学生党员荣获“进德修业之星”称号,1名学生党员获“自强之星”奖学金。每年推免研究生中,学生党员占比达90%以上,本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学生党员占比为100%。
组织教工党员和学生党员赴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开展党员培训
在学校党建观摩会上支部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