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在路上|“红韵追光”深耕雨点釉非遗:周氏匠心传薪火 学子釉里淬初心

2025-08-21 13:43:39 刘超毅 任卫新

为深入探寻博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内在联系,8月11日,齐鲁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红韵追光”社会实践服务队,在指导老师焦丽鹃、徐超的带领下,正式开启在淄博博山区的实践之旅。

640

首日行程聚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山雨点釉”,通过深度访谈、技艺体验,深刻体悟“红釉承魂脉,窑火映初心”的实践主题。为探寻千年窑火中的文化基因,实践服务队深入博山雨点釉博物馆,通过系统研学、技艺实操与深度对话,沉浸式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山雨点釉制作技艺”。博物馆内陈列着宋元至今的雨点釉珍品,釉面银斑密布,如繁星坠入深空,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雨点釉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冠丞全程指导下,队员们亲历釉料配制、素坯施釉等核心工艺,并与周氏父子两代传承人共话非遗守正创新之道,以青春实践诠释“红釉承魂脉,窑火映初心”的深刻内涵。 

博物馆内宋元珍品釉色如星河倾泻,铺开墨染的非遗画卷。“温差±5度”是当代工艺的生命线,而父辈在燃煤窑炉200度温差中坚守。”60岁的周祖毅抚过釉面银斑,讲述雨点釉传承史。当提及技术革新,周冠丞感慨:“烧制周期从70小时压缩至10小时背后,是上千次釉料配比实验的攻坚。”开窑时刻,热浪裹挟深沉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50%成品率是常态,但不管结果如何,每个作品都是我们的心血”。队长段正非凝视展览区的陶瓷,深刻感慨:“完美与破碎仅一窑之隔,这比文献更直击匠人坚韧本质。”

在技艺实操区,周冠丞演示“三蘸九转”施釉绝技后,队员们分组挑战工艺精度。他们执笔涂抹素坯,因力道不均致釉层过厚,周冠丞即刻指导调整:“笔锋45°倾斜,釉厚需控于0.3毫米。”经五次反复,终在素坯上呈现均匀釉面。他们汗湿的后背印证“失之毫厘则前功尽弃”的匠道真谛。在熟练后,队员们也尝试“南泥北釉”实验,将景德镇高白泥坯与博山釉料结合,周冠丞赞许道:“为不同的‘肌肤’披雨点釉衣,正是非遗活化的创新路径。”

640 (1)

研讨采访环节,队员采访紧扣非遗传承的时代命题发起深度对话。谈及跨界抉择,周冠丞以“火中求财,火中取材”概括转型艰辛:“夏日40度高温中守护千度窑炉,是当代稀缺的‘笨功夫’,但开窑时星斑绽放的刹那,值了!” 关于实用化与文化价值,第三代传承人周祖毅托起窑变雨点釉国礼茶盏回应:“能用、好看、有底蕴,才是真传承。”其子周冠丞随即展示雨点釉生肖动物等文创:“若作品不被使用,便失去生命力——让非遗嵌入日常,方为永续之道。”

640 (2)

为学习传承非遗文化,实践服务队即时启动“釉火新声”行动:提取博山红色元素,计划在素坯绘制“焦裕禄治沙”主题纹样;学院宣传部架设摄像机与无人机记录窑变之美,剪辑微纪录片;学生们研学教案,准备将文化非遗内容融入到代代传承的精神食粮。“从旁观者到参与者,0.3毫米的釉厚误差让我们懂得,文化传承需如窑温控制般精准。”队长沈茗语摩挲素坯感言。

结束参观后,实践服务队就地展开交流研讨。队员们结合一天的见闻踊跃发言。沈茗语总结说到:“雨点釉的精美,源于匠人千锤百炼的‘匠心’;非遗的传承,源于先辈矢志不渝的‘初心’。继往开来,是对信念的坚守、对极致的追求和对家国的深情。这正是我们主题‘红釉承魂脉,窑火映初心’的深刻内涵。”


责任编辑:桑慧妮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齐鲁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红韵追光”社会实践服务队,在焦丽鹃、徐超老师的带领下,正式开启在淄博博山区的实践之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