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 | 永春非遗魅力引学子 · 匠心传承青年担使命
为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福见新‘厝’”实践队,在学院党支部书记陈建清的带领下,于2025年6月28日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开展为期两天的非遗文化深度探寻活动,旨在体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与当代生命力,感受传统手工艺中蕴含的匠心精神。实践队先后走访了永芳纸织画社、大羽村中国白鹤拳史馆、永春侨新红曲醋观光工厂、永春县彬达制香厂四个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点,通过实地观察、深度访谈传承人及亲身体验技艺,切身感受永春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深厚历史底蕴及其在新时代焕发的活力,思考青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责任担当。
纸丝织乾坤:千年技艺的指尖传承
走进永芳纸织画社,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春纸织画传承人,正全神贯注于一方木架前。只见她指尖捻起薄如蝉翼、宽仅毫米的染色纸条,灵巧地在垂直绷紧的经线间上下穿梭,动作精准而富有韵律。“老祖宗留下的这门手艺,是‘活’的千年画卷”,纸织画传承人向围拢的队员们介绍道,“每一幅作品,从绘画、裁切纸条到编织,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稍有差池,整幅画的韵味就变了。”

实践队员们被这“以纸为丝、以织为画”的神奇技艺深深震撼。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几位队员尝试进行最简单的编织动作。尽管动作笨拙,纸条不时纠缠或断裂,但亲手触摸那柔韧的纸丝,感受其在经纬间穿梭的触感,让队员们真切体会到“破纸为丝、经纬交织”背后那份沉甸甸的匠心。“看着容易,做起来太难了!这需要多少年的练习才能达到方碧双老师那样的境界?”队员陈煊怡感叹道。面对传承中遇到的受众局限、市场推广等难题,实践队与方碧双老师深入交流,探讨了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工艺流程展示、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等创新传播与活化路径的可能性。
白鹤振乡村:拳法中的振兴密码
大羽村的白鹤拳史馆,承载着一段特别的记忆。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曾在此调研,为当地发展指明方向。“习近平同志当时就非常关心白鹤拳的传承和它带动乡村发展的潜力,”白鹤拳传承人在史馆内指着珍贵的图文史料说道。二十多年过去,白鹤拳已成为大羽村乃至永春县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实实在在地撬动了乡村旅游和村民增收。

史馆后的古厝庭院,是队员们感受白鹤拳魅力的实景课堂。庭院中,传承人进行了拳法展示,“白鹤拳不仅是强身之术,更是修身之道,教人懂得进退、刚柔相济的智慧。”传承人边演示边讲解。队员们努力模仿着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的要领,短短几分钟便觉手臂酸胀,对习武者“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艰辛有了切肤之感。“亲身一试,才知道一招一式都凝聚着汗水与智慧,它承载的不仅是武术,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队员们分享道。
醋香凝岁月:陶缸里的时光艺术
一踏入红曲醋观光工厂,浓郁独特的陈年醋香便扑面而来,瞬间包裹了每一位队员。巨大的陶制醋缸整齐排列,静默地诉说着时光的故事。队员们好奇地走近,轻轻掀开一个陶缸的盖子,深褐色的醋醅表面,赫然覆盖着一层神秘的暗红色菌膜。旁边的工艺说明牌清晰写着:“精选糯米蒸熟,拌入祖传红曲,置于陶缸中。历经‘三年日晒夜露,吸收天地精华,再转入阴凉处陈酿至少三年以上’——方得此味。”

在工厂的文化展厅,队员们通过图文展板深入了解了红曲醋独特的酿造工艺及其蕴含的健康价值。随后的品鉴环节成为亮点:轻抿一口三年陈醋,酸味清爽明快,尾调带着一丝微妙的回甘;再品五年陈酿,则口感更显醇厚绵柔,酸而不涩,香而微甜,层次丰富的风味在舌尖缓缓绽放。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道:“每一滴红曲醋都饱含着时间的沉淀和传统工艺的坚守。坚持古法酿造,就是为了保留这份无法复制的独特风味与文化根脉。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欣赏并追寻这份‘慢’下来的艺术了。”队员们对这凝聚了岁月精华的“时间的结晶”纷纷点头称赞。
香雾绕自然:晒场上的生态哲学
永春彬达制香厂的晒香场,为实践队员们呈现了此行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一幕——数万支金黄色的香品整齐铺展在开阔的晒场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一片流动的金色海洋。空气中,氤氲的天然香气随风浮动,沁人心脾。
随后,队员们移步至制香展厅。在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下,大家系统了解了永春香的历史渊源与制作精髓。展厅内,丰富的图文展板、实物工具陈列以及流程模型,清晰展示了古法制香的核心工序:将沉香、檀香、柏木粉等纯天然香料按秘方配比混合,加水揉制成香泥,再通过特制工具挤压成型,最后依靠日光自然晾晒或控温烘干完成定香。

工作人员手持一支成品香,着重阐释了永春香的核心理念:“我们恪守‘天然、环保、养生’的灵魂。所有原料均取自天然植物,绝不添加化学香精或助燃剂。”她进一步解读道:“这不仅是技艺,更是与自然的对话。不同的香方,对应着四时节气、人的心绪起伏以及养身需求。”为了让队员们有更直观的感受,工作人员在展厅内点燃了一支沉香。淡雅纯净的香气袅袅升起,在空间中缓缓弥漫。“品闻这天然之香,”工作人员引导着,“不仅是感官的享受,更能沉淀心灵,唤起人与自然的深层连接。我们藉由这一缕馨香,传递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以及对和谐共生境界的追求。”队员们凝神感受着弥漫的香气,在展厅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对“香道”所承载的生态智慧与人文精神有了更深的体悟。
青春聚力:在触摸与思考中扛起传承之责
短短两天的密集探访,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福见新‘厝’”实践队的队员们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和心灵震撼。他们不仅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更是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每一项非遗技艺的温度与脉搏。
“非遗不是博物馆标本,而是活着的智慧,”队员们返程车上感慨,“纸织画织的是坚守,白鹤拳打的是人生,红曲醋酿的是时光,彬达香制的是本真——这就是匠心的分量。”面对技艺复杂、传承人老龄化、市场推广受限等困境,实践队队长陈家妍表示:“作为大学生,不能只旁观。要思考架起传统与现代桥梁:用新媒体讲好故事,结合设计开发文创,推动非遗进校园社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爱上它们。”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陈建清全程参与,对队员思考深感欣慰:“同学们领悟了‘守正创新’真谛。‘守正’是坚守核心技艺文化基因,是我们的根脉;‘创新’是找到当代表达和生存空间。这种能力,正是坚定文化自信、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底气和青春力量。学生交上了生动社会实践答卷。”

据悉,“福见新‘厝’”实践队正整理素材,计划制作非遗纪实短片、线上推文、线下展览,并尝试为纸织画、永春香设计校园文创。马克思主义学院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内涵,将其作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学院将引导更多青年学子深入基层,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服务地方发展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青春之我助力文化传承创新,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壮阔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