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生命真谛 涵养育人智慧——党员教师读书沙龙
美术学院•书法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于2025年6月18日开展了主题党日及党员教师沙龙活动,本次党员教师沙龙由支部王希羽老师分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经典作品《悉达多——一首印度的诗》,在书香浸润与思想碰撞中,共赴一场关于生命意义与精神成长的深度对话。

沙龙伊始,王老师以黑塞的创作背景为引,讲述了这位德国作家在战火创伤与人生困境中的精神突围。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霾未散,妻子分居、至亲离世的重压几乎将黑塞击垮,而《悉达多》正是他在深渊中对人类精神救赎的探索——书中婆罗门贵族青年抛却身份枷锁,历经沙门苦修、世俗沉浮、财富迷途,最终在河水的永恒流动中顿悟真谛的历程,恰是黑塞对生命本质的叩问。
聚焦书中的思想内核,王老师以“河流的象征”为脉络展开深度解析:当悉达多从聆听河水之声到成为摆渡人,这条奔涌的河流既是轮回的隐喻,也是超越世俗的精神渡口。它承载着黑塞对万物统一的哲思——当悉达多放下对完美世界的执念,接纳当下、融入众生,方在渡船生涯中实现了“生命如水晶般无缺”的觉醒。这种对“存在与当下”的彻悟,让书中那句箴言在会场久久回荡:“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地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将文学哲思与育人实践联结,王希羽老师分享了书中对党员教师的深刻启示。“人生意义具有多元性,正如悉达多从苦修者、世俗人到摆渡人的多重身份转变。”她动情地谈到,教育者亦需挣脱固有框架的束缚:面对学生,我们既要传递知识,更需懂得“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只能体悟”的真理;面对职业使命,当如摆渡人般以包容之心接纳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在“不评判、只倾听”中守护成长的可能。
本次沙龙以文学为炬,照见教育者内心的求索之路。“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圆满比照,而是接受它、爱它、属于它”——这既是对教育初心的回归,亦是对党员担当最赤诚的诠释,以更从容坚定的姿态投身立德树人的事业,让每个生命在包容与唤醒中抵达属于自己的彼岸。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