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党员师生参加省级名师工作室“多元异构 强体赋能”同课异构暨课例解析研讨活动
为深入践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和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推进全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之教育服务计划,5月23日,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党员师生在副院长、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杨成伟带领下,赴成都天府中学参与成都市教科院主办的“多元异构 强体赋能”体育与健康课(体能)同课异构暨课例解析研讨活动。活动汇聚了成都市体育教研联盟及省市名师工作室成员百余人,共同探索基础教育体能教学创新。
活动聚焦“强体赋能”主题鲜明。上午的教学实践环节,来自名师工作室的9位一线教师与川师大的6名党员学生,围绕足球、排球、篮球三大球项目,分学段进行了40分钟体能课教学及10分钟高效体能练习展示。课程设计巧妙融合项目特点与学生需求:小学足球课以趣味敏捷梯和情景游戏发展下肢力量与协调性;初中排球课通过核心稳定性组合训练衔接技术要领;高中篮球课则设计高强度循环训练,结合心率监测体现科学性。十分钟体能课精准高效,生动诠释了“学、练、赛”一体化理念。杨成伟副院长、张晓林教授等专家现场观摩指导并点评。
下午的研讨环节深度解析课例。学院研究生孙刚、向崇豪以八年级排球课为例,系统梳理了排球专项体能训练的关键实施要点,强调靶向设计。排球专任教师李立新则从三大球共性出发,提出“动态评估-分层进阶-交叉迁移”的体能课程设计原理,阐释如何将运动科学原理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实践。杨成伟副院长在总结中高度评价了体育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并指出体能教学需向复合能力建构转型。他提出未来方向:构建“专项需求—体能短板—趣味载体”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深化跨学科教研,融合生理学与心理学,实现“强体”与“赋能”的深度融合。
本次活动是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高校—名师工作室—基础教育学校”三维协同育人的成功实践,首次深入体能教学改革深水区。通过教学展示、课例剖析与专家研讨的多维互动,不仅为师范生提供了宝贵的实战平台检验所学,也助力一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有效促进了高校智力资源与基础教育实践智慧的深度耦合,为区域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及体教融合创新注入了新动力。学院将持续探索,以提升师范生能力为支点,撬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