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党史 | 以青春之名,续红色薪火

2025-08-20 16:23:11 杨佳怡

从红土地到红岩魂

作为一名贵州铜仁的学子,我从小在黔东革命老区的红色故事中成长。周逸群播撒的革命火种、困牛山烈士的壮歌,让我对党的历史充满敬仰。而2024年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后,这份敬仰逐渐化为责任。尤其是今年暑期参与“三下乡”支教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党史不仅是厚重的教科书,更是照亮青年前行路的火炬。

Weixin Image_2025-08-20_161820_811


红岩精神:

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

Weixin Image_2025-08-20_161832_227




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三下乡”支教活动中,我以“七一”重要讲话中“着力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为指引,创新开展了"红岩精神双语手抄报"活动。我们将手抄报创作变成双语课堂,教孩子们用英语标注“faith(信仰)”、“perseverance(坚持)”等关键词。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描绘江姐狱中绣红旗的场景时,我引导他们思考:“是什么力量支撑着革命先烈?”这与“七一”重要讲话中“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有位孩子在手抄报上写道:“我要像小萝卜头一样热爱学习,长大后建设祖国。”这生动诠释了“七一”重要讲话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殷切期望。

Weixin Image_2025-08-20_161841_176




从红岩精神到青年担当

Weixin Image_2025-08-20_161850_784


在整理手抄报作品时,我发现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聚焦同一个主题:英雄与未来。有人画江姐遥望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有人想象小萝卜头戴着红领巾上学的模样。这让我联想到商务英语课堂上,我们常讨论如何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正如“七一”讲话强调的“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红色文化的传播同样需要创新表达。

当孩子们用中英文朗诵“绣红旗”的片段时,我清晰看到了专业学习与党性修养的交汇点。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让红色精神“活起来”的载体,就像支教时孩子们用彩笔描绘的党徽——虽然线条稚嫩,但赤诚可见。

Weixin Image_2025-08-20_161857_926




从“三下乡”到“七一”讲话

青春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今年的“七一”讲话特别强调:“青年要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这句话让我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红军留下的不是脚印,是信仰。”而我们在支教中留下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的红色种子。 

在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的这一年里,我深刻体会到“七一”重要讲话中“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的现实意义。从手抄报活动到双语党史课堂,从红岩故事会到国际文化传播,我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让红色基因焕发新时代的光彩。

Weixin Image_2025-08-20_161912_672




让青春在红色传承中绽放

回望这一年,从贵州铜仁的红色热土到三下乡的支教课堂,从商务英语的专业学习到党史教育的实践传播,我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七一”重要讲话中“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的厚重嘱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将继续以专业为笔,以初心为墨,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征程中,绘就属于我们这代青年的红色画卷。就像孩子们手抄报上那轮永远鲜艳的红日,我们新时代青年的信仰之光,必将永远照耀前行的道路!

责任编辑:杨举聪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今年暑期参与“三下乡”支教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党史不仅是厚重的教科书,更是照亮青年前行路的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