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的蝉鸣里,我站在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陈列馆的雕花木窗前。这里是重庆秀山,我眼前这座始建于清末的砖木建筑,斑驳的砖缝间仍可见当年军民共筑的痕迹。

展厅内,西南服务团专题展区陈列的泛黄行军账本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条款墨迹犹新,与玻璃展柜中那盏锈迹斑斑的马灯相互映照——灯光曾照亮过青年们穿越三千里山河的征程,此刻正映照着"为西南人民服务到底"的铮铮誓言,让信仰的重量穿透七十六载时空扑面而来。
“到西南去,为人民服务!”
1949年6月,邓小平在南京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超过1.7万名青年以“到西南去,为人民服务”为誓言,背着行囊踏上征途。

他们脱下旗袍换上粗布衫,成为秀山地区首批基层干部;青年学生们在悬崖上凿石修路,掌心的血混着汗水渗进岩层;服务团的文艺骨干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旋律,在苗寨田埂间教群众传唱革命歌曲。次年春寒料峭时,400余名青年主动申请留在秀山,与苗、土家同胞兴修水利、推广耐旱烤烟品种。

他们或许未曾想过“青史留名”,只是坚信:跟着党走,把根扎进土地里,就能让穷山沟开出花来。
那些浸透汗水的笔记本里,“人民”二字重若千钧——原来真正的信仰,是将“小我”融入“大我”,让青春在为人民服务中淬炼成金。
七十六年后,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支教的志愿者的回信在我掌心发烫:“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这炽热的话语,像一根无形的线,一头系着刘邓大军挑灯夜战的煤油灯,一头系着我此刻脚下的平所村田埂。
在土地上读懂“人民的力量”
七月的隘口镇平所村,热浪裹挟着泥土芬芳扑面而来。黄精、兰花、白芨在大棚里翻涌成绿色海洋,河滩水菖蒲随风摇曳,门前金银花如碎金铺地。
我们钻进39℃的瓜棚抢收西瓜时,汗水刚浸透衣背,老农递来的那声“谢谢孩子们”,突然让我懂了什么是“被需要”——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的、带着烟火气的信任。也让我懂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分量——它不在庄严的礼堂,而在沾满泥土的掌心。那一刻,“为人民服务”不再是口号,是掌心触碰到的西瓜的湿润,是老农眼角皱纹里藏着的期待。

走访特殊农户时,我刻意放缓了脚步。乐观大哥院墙上"天道酬勤"四个大字被晒得发白,却依然倔强;轮椅上的残疾少女屋外种着几朵太阳花,橙黄的花瓣在阳光下舒展着顽强的笑靥。

这些细节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帮扶"的新认知:真正的振兴,不是简单的物质堆砌,而是在贫瘠的土地上种下希望的种子。大哥布满老茧的手轻抚留守女孩的头,"太阳照常升起,日子总会好起来",他的眼里有光——那是被生活捶打过却依然相信明天的光;少女母亲掀动纱帘时,风里飘来的不只是田野的气息,还有十八年如一日的守护的温度。
在这些平凡人身上,我看到了比历史课本更生动的答案:什么是"人民的力量"?是穷则思变的韧性,是绝境中的坚守,是"太阳照常升起"的信念。
活成光,去照亮更多人的路
田埂连接的两户人家,像两面镜子,照见了历史的回响与当下的责任。七十六年前,青年们在战火中回答“为了谁”;七十六年后,我们在田野间回答“依靠谁”。

那些在西南服务团笔记本上写下誓言的年轻人,那些在悬崖峭壁挥汗的青年,那些在苗寨教唱歌的师生,他们的青春早已化作秀山的山山水水。
而今天的我们,站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或许不必再扛枪修路,但同样需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专业知识变成大棚里的黄精、村道旁的兰花,变成村民脸上的笑

暮色四合时,村落的灯火次第亮起,恍若当年西南服务团点燃的星火。“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不单单是一句口号,而是穿越时空的对话——七十六年前的青年用青春和热血为中国的明天奠基,今天的我们,要用知识、用技术、用热忱,为中国的未来添砖加瓦。
作为一名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青年,我深刻体会到信仰的力量:入党不是获得某种身份,而是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去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这条被青春丈量过的道路,正从历史的深处延伸向乡村振兴的远方,也延伸向一名青年对“初心”最真诚的诠释。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