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正上演着精彩的话剧表演,台下凝神观看、目不转睛,不时传来会意的笑声与掌声,一幕落下,又接一幕。这里既有自导自演的微电影,又有着媲美校园明星的歌喉;你可以体验文化部长的角色,为国家建设献言献策,也可以穿梭时空与大师对话,体验思想碰撞的魅力。走进这里,仿佛置身一处充满流行元素的舞台。然而,这里其实是一门大学思政课的课堂,这门课的主讲人便是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士海。
提及大学思政课的课堂,许多学子脑海中会浮现出昏昏欲睡的午后阳光,也对思政课有着“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的刻板印象。其实,当代的高校思政课正在不断创新与变革。如何让思政课真正走入学生内心,让课堂“独角戏”变成“大合唱”,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满意度,张士海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他凭着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特征,在思政课建设及创新工作上取得了突出成绩,真正做到了如总书记所说的那样:“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
张士海,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山东大学政党研究所副所长,山东省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山东省高校中国革命史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访问学者,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人民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曾获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5年度影响力人物。
重点在课堂,根本在学生
“提高教学实效性,一定要提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谈到教学,张士海的神情和语气就生动起来,“学生可以用唱红歌、演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参与到课堂展示中来。”微电影、短剧、角色模拟、辩论……大家各显其能,以多样的表现形式带来一幕幕精彩展示,一门大学思政课就这样变成了学生们口中的“网红课”。张士海认为,只有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能有效参与互动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每当课程讲到有趣之处,张士海便即兴朗诵经典,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古今中外思想者的魅力。他以深厚的理论功底为学生阐明真理,旁征博引,使得台下的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多种形式融通之后,张士海的思政课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子,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提升着自己的思想素质。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组织全国力量统编教材,大力扶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向一流学科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整个的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言简意赅的话语中饱含了总书记对广大思政课教师的厚望。
张士海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开设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共产党宣言〉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等10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年均授课高达320课时。在思政教育中,张士海主张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致力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教学实效性,一定要注意提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张士海坚决贯彻“四个坚持”,即:坚持“知识—方法—境界”三位一体;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结合社会科学的最新理论成就进行教学。
“老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的专业有用吗?对我们做实验、做建模有什么帮助呢?”张士海回忆起曾经有一位工科学生在课上向他提出的疑问。“不同专业对思政课的理解不一样,所以在给不同学院上课的时候,侧重的方面也不同。虽然知识体系不一样,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的方法论是有用的,比如你做实验也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不仅是在理论研究,更多的在生活。”张士海耐心地解答了这名学生的疑惑,也让自己明白了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同学进行课程设计。
于是,他结合每个学院的特色分别进行理论授课。在给经济学院上课时,他会结合同学们的经济研究的专长,开展有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大讨论,为学生们创设多个有趣话题,例如以“假如我是财政部长”为题让同学们对经济发展问题各抒己见,既让学生们拓展思想素质,又能巩固专业知识;在给文学院上课时,他会结合同学们文学研究的专长,开展一次当前我国文化发展问题的大讨论,以“假如我是文化部长”为题让同学们对文化发展问题畅所欲言。如此一来,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张士海的思政课堂上都能得到展示的舞台,并且可以在舞台上将自身的专业理论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
在创新授课方式之外,张士海还积极维护每位学生的表达权利,鼓励每个同学都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且通过科学规划课堂来为每个人提供发言的机会。在学生发言后,张士海会耐心地与他们一一对话,通过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令课堂氛围生动活泼。在他看来,教育的主轴是解疑答惑,只有做到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才能实现教育、引导和塑造学生。于是,张士海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通过对每一条思路、见解进行点评来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面对重点、难点时,张士海会通过分节和细化的方式梳理问题的层次和逻辑,目的就是要给同学们讲清楚、讲明白。如此一来,张士海的思政课堂不仅带给学生世界观上的启发,更给学生带来了方法论上的启示,使得学生能够融入课堂、享受课堂。
思想入党,身体力行
采访间隙,记者无意间向张士海问到:“您最崇拜的偶像是谁?”张士海毫不犹豫地回答:“毛主席。”掷地有声的回答让记者想起进入张士海办公室时抬头看到的党员干部廉政牌,正在墙上挂得端正。这间办公室不算大,但却处处充满了思想与哲学的气息,房间一旁立着一个高高的书柜,书柜的四层摆满了有关党政建设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籍。透过一本本经过多次翻阅而显得微微有些陈旧的书籍,记者仿佛看到张士海在无数个日夜认真研读的样子。
我们在了解后得知,张士海在研究生期间便已入党。自提交申请后,无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他都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说到此处,张士海缓缓而认真地说:“入党对于个人成长发展意义重大。”在当下,部分年轻人的入党动机已经不再像老一辈革命家一样单纯,甚至带有一些盲目性和功利性,也有部分党员的理想信念因松懈而有所动摇。对于这个问题,张士海提出了“思想入党,身体力行”。在他看来,只有不断警醒自己,让自己的思想永葆纯洁性,才能严格要求自己,达到一个优秀党员的标准。
在张士海的心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巨大的。在高校中,学生党员就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发挥在班级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教师党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发挥在教师队伍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干部党员应当克己奉公、勤劳谨勉,发挥为人民服务的模范带头作用。他认为每个党员都应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周围的群众共同贯彻党的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
不忘初心 踏实前行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的这句话被张士海奉为圭臬。他让同学们认识到了思政课不仅仅是一门必修的学业课程,更是一门可以受益终生的人生课程。
少年时便以立德树人为理想的张士海,直到今天还在身体力行地去上好每一堂课,力求使自己的课堂充满色彩。他从没把思政课当做可以应付了事的教学任务,而是重视课堂,珍惜学生,成为了学生心中真正的良师益友。2018年,张士海被推荐为山东大学优秀教师,面对这一份沉甸甸的荣誉,他认为:“这是对我在山东大学近20年工作的肯定。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项使命、一份责任、一种担当。”
在2001年研究生毕业后,张士海来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如今已经在这里走过了人生中的第18个春秋。在这18年中,张士海从讲师到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入选首届“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到荣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人物”,以及收获“教学标兵”“宝钢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他始终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在荣誉面前保持着理智的头脑,不断开拓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建设高地,投身于一次又一次精品课程开发,从一名青年教师成长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学名师。
在18年的教学历程中,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提高使张士海有着许多感悟:“年轻时更喜欢抬头看远方,慢慢地长大了,便喜欢低下头去看未来的路。”进入不惑之年后,张士海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对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规划十分清晰,如他所言:“要踏踏实实地一跬一步地组好人生的每一块拼图。”
在张士海办公室的窗边,几盆绿植正在茁壮生长。在我们都以为这些绿植得到了精心照料时,张士海却笑言:“能够长得这么好主要是因为它们的生命力太顽强了,平时很难抽出时间来精致地打理这几株盆栽。”如今,张士海作为分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副院长,在教课、科研之余还要承担学院的管理工作。他深切地爱着山大,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对学校和学院的建设之中。张士海的想法很简单:“现在感觉非常忙,不过这样的忙有意义,因为我不是在为自己工作,我是在服务群众。”由于工作繁忙,张士海已经很久没有享受过假期的闲适了,过去喜欢的打乒乓球、登山等运动,如今也不得不暂时搁置。但是他认为自己在工作和课堂中收获了另一种快乐,而这其中精神愉悦是更让他难以割舍的。
多年以来,张士海的生活成了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在学校中克己勤勉,做一名好老师;在家庭中奉妻养子,承担另一份责任。在张士海看来,家庭给自己带来了充足的精神力量,让他能够在学校中全身心投入,充分地闪耀自己的光辉。正是这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生活,造就了如今的张士海。
在全国推进思政教育体系革新的历程中,张士海正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坚持了十多年,张士海依靠的是自己对于党和国家的忠诚,还有对于教育事业的使命感与成就感。这种使命感与成就感让他把肩负的责任化作进步的动力和奋斗的激情,在这个时代能够掌清琴、发清音,踏踏实实做学术,认认真真教学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