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祖国尊严的刘老庄八十二壮士
敌我悬殊 誓死不降
刘老庄战斗的起因,是日军侦知我淮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在淮阴六塘河北岸,即在1943年3月中旬出动重兵扫荡。日方史料将这次作战称为“六塘河作战”,17师团负责执行此次扫荡,该师团辖下的54联队就是82勇士的对手。
日方战史记载,该联队第一大队经宝应泾河镇向北出击。在刘老庄附近,大队主力在战壕内前进,步兵炮小队带着伪军200人在平地行军。当时有大雾,日军在沟内突然遇到新四军的坚决阻击。随后,54联队(约为团的编制)主力也赶到了。日军一个联队有约三千人,与我军82人可谓众寡悬殊。据我军记载,4连连续打退日伪军1000余人的五次冲锋,而从日军记述看,可能来袭日伪军人数更多。
敌我不仅人数悬殊,火力差距也很大。图上日军部署的重火力即有联队的野炮中队、机关枪中队和大队的步兵炮小队。
战斗一开始,日军即动用炮火,将我军“掩埋进土里”。日军以为悬殊武力能迫使我军屈服,于是派出名叫“申得瑞”的汉奸翻译喊话:“抵抗是没有意义的”、“把武器扔到战壕外面的人会得到优待”。我军怎么回答?日军战史记载,回答喊话的是枪声。
马革裹尸 无一生还
1943年春,侵华日军对江苏北部淮海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
3月17日,日伪军1000余人,分兵11路合围驻六塘河北岸的淮海区党政领导机关。第4连奋勇阻击各路敌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安全转移。是日,日伪军进行第二次合围,该部与日伪军在淮阴以北老张集、朱杜庄一带遭遇。激战半日,于黄昏后再次突围,转移至老张集西北的刘老庄地区。
18日晨,日伪军进行第三次合围。第4连奉命组织防御,掩护主力部队和淮海区党政机关转移。全连82人凭借村前交通沟,英勇抗击日伪军攻击,使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安全转移,全连却陷入日伪军重围。虽经数次突围,均未成功,乃决心固守。连部通信员在火线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在党最需要的时候,我将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党和人民,决不给我们党丢脸,绝不给中华民族丢脸。不久,4连阵地遭受毁灭性的炮击,数百米长的交通沟被夷为平地。同时以大队骑兵实施冲击。4连官兵在强敌面前,坚定沉着,不畏严重伤亡,浴血奋战,连续打退日伪军5次进攻,毙伤日伪军近百人,苦战至黄昏。身负重伤的白思才、李云鹏组织全连所余的20多人,掩埋好烈士遗体,烧毁地图、文件,砸坏多余的枪支,端起刺刀扑向敌群。终因众寡悬殊,全连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
精神不朽 浩气长存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82位勇士,在江苏淮阴刘老庄战斗中,与敌人展开殊死肉搏,全部壮烈牺牲。他们是连长白思才、政治指导员李云鹏、副连长石学富,排长尉庆忠、蒋元连、刘登甫,文化教员孙尊明、卫生员杨林标……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撰文表彰:“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82壮士浴血刘老庄,是‘惊天地而泣鬼神'的壮举!”朱德总司令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赞他们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战斗结束后,当地民众感恩82壮士的壮举,为他们堆起一座3丈高的土墓。抗战胜利后,当地百姓出资将土墓重新修建,变成了一座雄伟的砖石“八十二烈士陵园”。
八十二壮士的精神历久弥新,仍未消散,完成了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新四军完成历史使命撤销番号后,为传承先烈精神,中国人民解放军把第54集团军第127师第379团第4连命名为“刘老庄连”,刘老庄地区人民群众会选送82名优秀子弟补入该连,代代相传。
刘老庄连八十二壮士简介
刘老庄连八十二壮士(1943) ,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2营4连。连长白思才,江西人,16岁参加红军,参加了长征,抗战初期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是一位英勇善战、沉着机智的指挥员。政治指导员李云鹏,江苏沛县人,青年学生出身,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一位久经战火考验的优秀政工干部。该连班排长和战士大多数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军的贫苦农民,政治素质好,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培养了顽强的战斗作风、坚定的战斗意志和纯熟的战斗技巧。在他们的带领下,第4连经受了刘老庄战斗最严峻的考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壮丽的诗篇。1943年春在侵华日军对江苏北部淮海抗日根据地的大规模“扫荡”中牺牲。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雄群体。
讲述人——郭婷
郭婷,中共党员,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工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五育融合全面发展”工作理念,明责担当守初心,久久为功育栋梁。创新工作思维,总结凝练“四个协同”工作机制,实践育“青工”。开设“心灵驿站”公众平台,创办《满天星》专刊,效果显著。探索形成“锤拉谈唱”四字工作法,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人和热心人。工作寄语:赋教育以有声,予关爱于无形,做学生青春路上的领路人和同行者。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