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世界自杀预防日,为了在全社会推广“关爱生命、敬畏生命、成就生命、礼赞生命”的生命至上理念,防止自残、自伤、自杀、伤害他人性命等极端现象,各大高校、医院、公益机构等积极联动,以“九月生命关怀月”为主题,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生命教育公益活动。
2021年9月11日下午,“儿童需要生死教育”主题讲座活动,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在首都师范大学东校区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是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辽宁省生命关怀协会”和“北京市癌症防治学会生死学与生死教育专业委员会”等,于9月4日至29日共同推出的“九月生命关怀月”系列大型公益活动之一。
本此活动,由中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儿童与未来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慧教授,邀请河南新乡医学院护理学院副院长曹坤明副教授、江苏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系副主任张权力副教授联合举办。线上与线下共两百余人参加讲座活动,由刘慧教授20级博士生吕尚睿主持。
中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何仁富教授致辞,他介绍了本次活动的背景、意义。他指出9月10日作为世界预防自杀日,具有着带动人们关心生命,关注生命教育的重要作用。当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理论充分,但学生参与度低;鼓励以活动为载体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死教育、生命教育中来。
讲座开始,首先刘慧教授以《儿童需要生死教育》为题作报告。从儿童非自然死亡现象、儿童心理学等现实问题,谈论了儿童关于生死的思考,儿童对生命的爱与不爱,指出爱生命是儿童的天性,而爱的缺失是儿童不爱生命的根本原因。她提出要做好“生命联结”,指出“生命联结”是个体生命的存在方式,培养儿童的“生命联结”是儿童生命教育的关键;要做好生命联结,就要理解儿童需要,培养儿童的共情力,以母爱为基建立亲密关系,培养过美好生活的能力;她借泰戈尔的“教育的目的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向我们倡导“学会爱是人一生的功课”,要“立生命于心,爱生命于行,成生命于意”。
随后,曹坤明副教授作了《生死教育在预防儿童生命伤害行为中的作用研究》主题报告。从儿童生命伤害行为的实然层面介绍我国儿童自杀及伤害他人现象的严重性,着重剖析儿童生命伤害行为产生的原因。结合儿童生命伤害行为的实然状况,针对儿童生命伤害行为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和多方因素,在生死教育角度从应然层面给出了可能性对策和预防措施。从生死教育在“晓之以‘死生’之理”、“动之以‘死生’之情”、“导之以‘死生’之行”以及“升华以‘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追寻”四个方面对预防儿童生命伤害行为的作用与效果进行阐释。
最后,张权力副教授作了《个体死亡意识的发展阶段及其教育策略》的主题报告。张老师首先阐述了死亡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将个体死亡意识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死亡发现:经历他人之死;死亡恐惧:认识到死亡的本己性;死亡焦虑:认识到死亡的终极性;死亡反省:从死亡反省中安心立命;向死而生:回归日常习俗,迈向意义生活五个阶段。同时有针对性的根据儿童死亡意识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在互动环节,三位老师就线上线下参会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回答了生命教育与生死教育的关系,如何向儿童解释死亡等问题,对儿童生死教育进行进一步阐述。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交流热烈,在场师生均有所收获和感悟。
最后,刘慧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她指出,目前儿童生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开展死亡教育有一定困难,但是不可回避的。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参悟生死,渗透生死是人生课题。三位老师从各自的角度探讨生死问题,关涉死亡现象、理论和应对方法等,希望通过交流研讨,加强广大师生、家长对生死的认识,从而努力提高生命质量,推动教育发展。
刘慧教授谈到,生命是短暂的、是有限的、是宝贵的,在这样一个特性下,我们应当过好每一天,追求优质自己,活出自己的生命优势、这不仅是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最大实现,也是对社会的最大的贡献。未来需要应对的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信息时代,都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那么面对这样的一个时代,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我们不仅需要知识技能,更需要的是智慧。我们只有拥有智慧,有意识去陶养生命智慧,陶养自己,提升自己,才能让我们宝贵的、有限的生命在其生死之间绽放精彩。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