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育部小学教育专业虚拟教研室承办,田家炳基金会、河北省廊坊市教育局、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天津市武清区教育局协办的“五育融合 育人为本——田家炳京津冀小学五育融合项目”启动会在校内举行。启动会标志着由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牵头实施的“田家炳京津冀小学五育融合课堂教学研究及实践推进项目”正式启动。会议同时以“五育融合 育人为本”为主题,聚焦探讨了五育融合理念、小学五育融合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思路、模式和具体行动路径等议题。教育部、北京市教委领导,京津冀(通武廊)三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田家炳基金会行政总裁、首都师范大学领导及专家团队,以及18所实验校校长和教师代表等百余人参加启动会。
开幕式由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海梁主持。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曹文军在致辞中感谢田家炳基金会对学校事业的卓越贡献,并介绍了学校在教师教育领域的突出成果,指出此次与基金会携手推进项目意义深远,期待共同探索小学五育融合教育新模式、培养时代新人。
田家炳基金会行政总裁田立仁回顾了基金会“兴学育才”的公益历程,强调五育融合是落实全人教育理念的关键路径,期待项目成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持续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河北省廊坊市教育局局长许红伟代表京津冀三地教育部门承诺,将依托“通武廊”教育联盟等机制,构建跨区域实践共同体,推动项目落地并形成可复制的五育融合经验。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杨江林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北京近年特别关注在基础教育阶段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推进育人新载体的构建和评价体系的改革。他强调,该项目以“五育融合”为价值指引,是京津冀教育协同的创新实践。北京教委将全力支持,期待其成为区域教育协同的“实践典范”。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特教与教学处四级调研员董洪彬充分肯定了项目的战略意义,希望项目以课堂为主阵地,探索“政府统筹、高校引领、校际联动”的协同机制,为全国基础教育区域协同发展提供“首善标准”的实践样本。
捐赠仪式上,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曹文军向田家炳基金会行政总裁田立仁颁发捐赠证书及“教育贡献奖”奖牌,感谢田家炳基金会对首都师范大学多年来的支持和捐助。学校赠送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叶培贵教授的书法作品,初等教育学院同时赠送邹方程老师书法作品《五育融合 育人为本》及李根老师的版画《母亲》。田家炳基金会回赠首都师范大学以景德镇田家炳中学学生创作的陶瓷作品。
京津冀18所学校成为首批田家炳项目实验校,接受了授牌。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作《五育融合的内在机制》主旨报告,他讲到,此项目的启动是小学教育的标志性事件,随后深入解读立德树人内涵,系统解读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交集,强调德育是五育融合的核心与基础。
接下来,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教师彭霏上现场课,呈现五育融合的课堂实践范本。微论坛阶段阶段,教育学院朱晓宏教授主持了“五育融合的底层逻辑:现代教育何以走向‘整全人’的培养?”的微论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檀传宝、廊坊市教育局局长许红伟,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刘立德、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初教院教授刘慧等专家从教育目的落实、教材建设与使用等角度探讨了育人模式的底层逻辑。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李敏主持第二场微论坛,以“五育融合如何‘不空转’?——政策、理论与课堂的协同破局”为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宁本涛、武清区教育局局长刘洪生、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主任王凯、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初教院教授王美芳从政策支持、课程建设、学段规律、学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维度分享了实践路径,为项目实施提供多元思路。
闭幕式上,项目秘书长国建文汇报了未来规划,初教院党委书记刘海涛在总结中强调,将将该项目的扎实推进做成教育强国纲要精神落实的生动实践。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