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大初等教育学院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调研组在《光明日报》发表重要调研报告

2025-09-19 13:52:47 郭岚

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首都师大初等教育学院与《光明日报》报社组成的联合调研组正式发布《AI时代,如何成为不可替代的智慧教师——人工智能背景下我国小学教师育人现状调研与思考》调研报告。报告于9月11日在《光明日报》整版刊发。上半年,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李敏教授牵头组建三支队伍,分赴三地开展调研,历经半年多时间形成调研报告。该报告聚焦人工智能浪潮下小学教育的生态变革,系统调研了我国小学教师的育人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路径,深刻揭示在技术重塑教育的今天,“善育人”始终是卓越小学教师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报告强调,小学教育的根基在于“育人”,而非单纯的知识教学 。与中学、大学不同,小学阶段的教育任务以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健康成长为主要,“育人”是小学教育的第一特性。当AI能够快速批改作业、精准推送知识点时,教师的价值愈发体现在看见并守护每个孩子的独特性,用温暖与智慧浸润心灵。报告生动记录了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刘曼老师将“小捣蛋”的课堂插话转化为“知识小火花”分享、长沙市大同星沙小学周群意党总支书记用380封信打开沉默孩子心扉等育人故事,真实展现了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底色——那份看见孩子的独特性、用爱心与耐心守望儿童成长的教育坚守。

同时,报告也揭示了小学教师在践行“育人”使命时面临的现实困境。比如,育人专业性遭遇挑战、“学科本位”惯性偏离育人初心、过重的工作负担挤压育人空间等。为破解这些难题,成就新时代的卓越之师,调研团队建议,通过高校、教育部门、学校、社会多方协同联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实践筑基—贯通赋能—精准提升”的培育闭环,为卓越教师成长提供系统性支撑,推动千万间教室从“知识传输场”向“生命成长场”转型,为构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图景提供实践坐标。

调研报告也依托初等教育学院近年来的改革实践。为探索中国本土特色的小学教师培养,学院以培养“懂小学教育”的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为目标,率先探索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敬修书院”“伯良书院”以及即将成立的艺术书院分别侧重小学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卓越教师培养,着力打造“筑基-博观-精研-融创”成长阶梯,已初见成效。

这一成果不仅为教育决策者提供了AI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依据,更以“善育人”为锚点,重新定义了技术浪潮中教师的育人价值与专业素养。报告是初等教育学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精神,服务国家战略,推进“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建设的重要成果。

责任编辑:谢朝霞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首都师大初等教育学院与《光明日报》报社组成的联合调研组正式发布《AI时代,如何成为不可替代的智慧教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