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聚焦“一融双高” 助力建设教育强国首善之区

发布时间:2025-09-18 14:25:23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物学教师党支部以植物生物学教学科研团队为基础建立,是教育部第三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党支部现有16名党员,均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正高职称党员比例近70%),20人次获得国家级、北京市级人才称号(计划/项目)。党支部围绕“教育强国,高校教师党支部何为”的时代课题,以“强国行”行动计划为抓手,聚焦“一融双高”,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在党建联建、教育服务、科技赋能、实践育人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为建设首都教育强国首善之区注入新动能。

一、擎旗奋进强根基 联建赋能谱新篇

党支部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构建“五学五结合”学习体系,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开展“强国建设 攀登有我”等系列主题党日活动。通过深化理论武装,支部党员切实将学习成效体现为落实立德树人、投身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党支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双轨联动机制,打造“党建+业务”双融互促平台,构建起“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活动联办、发展联促”的党建共同体。党支部深化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市农科院、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国家自然博物馆、首都师大附中、北京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党建联建。通过专题党课联学、理论宣讲联办、主题调研联动、经验交流联享等形式和开展“筑梦育人”品牌活动,系统搭建立体化学习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推进培育标志性合作成果,促成产学研合作、本科生实习实践、研究生联合培养及基金项目联合申报等成果。这一创新实践有效激活了党支部内生动力,切实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以联建促攻坚、以共建谋共赢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与中科院植物所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开展党建共建暨“筑梦育人”师德讲座

与中科院植物所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开展党建共建暨“筑梦育人”师德讲座

二、发挥优势树品牌 教育服务践初心

党支部积极构建生物学课程思政体系,打造“生物思政”育人品牌。通过“专业基础课-实验课-专业选修课-科学素养课-教育实习课”五维课程育人体系,将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深植科学家精神基因、在学术活动中构筑科学家精神高地、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科学家精神品格。教师团队获评北京市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植物生物学》课程获评北京市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形成品牌示范效应。

党支部创新基础教育服务模式,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通过学科赋能构建拔尖人才培养新范式。党支部深度参与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如助力首都师大附中开设生命科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验班,支部多位教师被聘请为“校外专家”,为“基地”拔尖人才培养提供学术指导。支部教师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主持编写高中生物学教材。多位教师参与中小学“翱翔计划”等。二是以课程创新打造“双减”实践新样本。支部教师团队开发特色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助力“‘双减’课后330”活动。2022年至今,为首都师大二附中等4所学校提供近200个线下专题课程,累计授课超200次,惠及千余名中小学生。开发自然科学类“寒(暑)假有约”系列线上课程,辐射北京10个区及河北、江西、海南等地近百所中小学,服务学生近万名,其创新模式被《新京报》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三是开展科普惠民拓展教育服务新维度。支部教师坚持为北京市中小学校开展科普讲座,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中小学教育资源,青少年科学素养显著提升。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生命科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验班师生到生命科学学院参观交流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生命科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验班师生到生命科学学院参观交流

三、创新驱动强引领 科技高峰勇攀登

党建引领科研创新。支部带头谋划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牢记“国之大者”,聚焦粮食安全、生命健康等国家重大需求,在植物环境适应机制、小麦育性调控、膜蛋白解析等关键领域开展有组织科研。近五年,支部党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教育部重大项目及子课题等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35项,北京市市属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等省部级项目16项,累计科研经费4800余万元。两人持续入选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学者,1人获评北京市杰出青年中关村奖。

党建赋能科研攻坚。党支部以原始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通过校地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全链条转化。何奕騉教授团队二十年磨一剑,揭示植物环境适应性新机制,入选2023年度Cell最佳论文。马力耕教授团队锚定质量兴农国家战略,深入探索小麦雄性不育的生物学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小麦新品种的创制与推广,为解决我国生物育种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贡献力量。团队与生物育种龙头企业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等生物科技公司构建产学研金三角,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数十篇,斩获10余项知识产权专利和品种专利,让实验室的智慧结晶在广袤田野生根发芽。李乐攻教授团队创建了具有核心技术的离子跨细胞膜转运平台,成果被写入专著和教材,指导相关生物高科技公司创建快检核心技术,为舌尖安全、健康饮水、野战环境安全提供硬核技术支撑,实现科技为民的初心。此外,支部骨干党员主办“中国生命科学前沿科技校园行--基因编辑与相变生物前沿技术论坛”“生物科学支撑技术专家座谈会”等活动,联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构建创新共同体,促成与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学产业联盟全方位合作,共同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

何奕騉教授团队科研成果入选2023年度Cell最佳论文

何奕騉教授团队科研成果入选2023年度Cell最佳论文

四、立德树人担使命 知行合一育新人

构筑“科研育人”新高地。党支部坚持“以一流科研支持一流人才培养”理念,教师将前沿科研成果动态转化为教学资源,建立“问题链-项目制-开放式”教学模式,近五年指导本科生完成科研立项、双创项目、实验室开放基金等180余项,获首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本科生“启研”计划1项。竞赛育人显成效,累计指导学生斩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全国师范院校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1项。梯队培养结硕果,近五年指导研究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多位毕业生在本领域学有建树,获国家级人才称号。打造“携手筑梦”党建品牌,成功举办多期“师生学术论坛”,“研究生鸿雁论坛”,营造学术共融、科研共进、成长共赢的良好氛围。

打造“实践育人”新课堂。支部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保护区、遗产地、博物馆、中小学和市属公园等合作联系,带领师生开展“生物科普第二课堂”及主题实践,精心打造“爱鸟周”“翱翔之翼”等“科普点亮强国梦”品牌实践活动《奇妙的中国植物》科普作品获评“202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年支部教师组织共11支团队近百名大学生前往北京市、云南省等地开展社会实践,形成10万余字的调研报告,30余篇文章,精品视频若干,连续获评“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组织师生与北京市多个社区长期开展合作共建,助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绿色社区发展。组织师生开展北京市湿地公园动植物样本摸底调查,服务京津冀生态修复和多样性保护。

完善“协同育人”新机制。党支部以协同育人为抓手,整合化学、医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资源,打造40余家实习实践基地,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与北京华大生物与信息融合技术研究院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形成学科交叉、学段贯通的全链条培养模式;创新构建课堂实验教学—课外科研训练—专业实习三位一体实验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加中国科协“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

参加中国科协“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

下一步,党支部将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的部署要求,深化党建联建机制,优化教育服务体系,强化科技赋能实效,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双带头人”示范效应,切实引导师生团队在服务国家生物安全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用奋斗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责任编辑:周冕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党支部在党建联建、教育服务、科技赋能、实践育人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为建设首都教育强国首善之区注入新动能。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