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学院第二党支部教师以匠心科技指导学生冲刺“挑战杯”赛场
随着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东省选拔赛进入倒计时,山东职业学院城市轨道学院第二党支部的教师们指导学生正以“精工细作、追求卓越”的姿态全力冲刺。从实训室深夜不熄的灯光到项目方案数易其稿的执着,师生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职教人的创新精神与责任担当。

一、深耕专业沃土,科创项目紧贴行业脉搏
作为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城市轨道学院第二党支部立足轨道交通行业特色,将“真问题、真需求”作为创新源头。在张风琴书记的统筹推进下,4500号房间焕新升级为“城市轨道学院创新创业活动中心”——36平方米的空间内,12个标准化学习工位、3组多功能操作台与电工电子工具一应俱全,成为师生们打磨项目的“科技孵化器”。
聚焦行业痛点,两大核心项目脱颖而出:《碳滑板磨耗智能检测设备》由巩文东、于杨团队带领学生扎根济南地铁供电车间,历时5个月研发而成。该设备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将检测效率提升3倍,成本降低60%,目前已进入现场测试阶段。《喷发气体燃烧火焰三维温度场简易测量装置》由魏宁宁、薛闯团队突破传统测温局限,创新设计多光谱融合机械结构,其测量精度达到±5℃,为工业燃烧安全监测提供轻量化解决方案。
二、双导师制护航,培育“硬核”创新能力
团队构建“技术+创业”双轨培养模式。在技术赛道上,组建由巩文东、魏宁宁等骨干教师牵头的“智控技术攻关组”,开设Arduino、PLC控制器与Python编程特训营,指导学生完成17项技术迭代。在创业赛道上,聘请3名企业高管担任“产业导师”,从市场需求分析到商业模式构建开展“一对一”辅导,6个项目商业计划书已获投资机构初步认可。

这种“双导师制”不仅让学生在技术层面得到深入指导,更在市场洞察、商业模式构建等方面获得了宝贵经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师生共筑“创新共同体”,汗水浇灌工匠精神
备赛期间,巩文东连续驻校15天,与学生通宵调试设备传感器;魏宁宁带领跨专业团队,将机械工程与计算机算法深度融合,攻克三维建模难题;2023级学生范永安为优化信号传输,完成37组对比实验,整理出8万字技术日志。
“凌晨三点的实训室星光,是我们青春最美的勋章。”项目负责人乔一佳在路演彩排中动情说道。这种师生携手、共同奋斗的精神,正是“强国行”专项行动所倡导的师生共育、教学相长的生动体现。
此刻,城市轨道学院的实训室内,最后的调试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当智能设备的指示灯次第亮起,当三维温度场的数据跃动屏幕,这群职教师生用科技创新的星火,正点亮中国智造的未来图景。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