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张树剑博士铜人文丛新书首发式在南京市新华书店举行

2020-08-31 22:59:43 微信公众号“金陵医史论坛” 文院支部

2020年8月16日,我院张树剑博士与南京大学闵凡祥博士在南京新华书店举行了铜人文丛《中国针灸思想史论》新书首发式并作了题为“寻找失落的铜人”的学术演讲。来自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高校和出版机构的多位老师及书店读者聆听了这次精彩的演讲。

讲座首先介绍了“铜人文丛”取名的由来。“铜人”一词,最早见于北宋王惟一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古代针灸学习者与实践者用于学习、记述人身体表经穴的人体模型。最早的针灸铜人铸于北宋天圣五年,系由医官王惟一主持铸制,当时共铸两尊,但后世皆佚。继天圣铜人之后,中国历代皆有铸制针灸铜人的记载,部分渐传海外,或对当地针灸技术的教育与运用产生实际影响,或单纯作为文化载体被封存。现影响最大的两座铜人,一座在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一座在东京博物馆。

继而,讲座从科技史角度论述中国针灸学术研究新方法。闵凡祥博士提出,近代以来,“科学”一词兴起,在当时的执政者与文化精英眼中,中医与“陈旧”“落后”“迷信”划上等号,因此出现了历史上的“废止中医案”。对此,张树剑博士认为中医的“科学”不能只用一种范式去定义,所谓的science可作sciences,需从新的研究方向去研究中医针灸。不可习惯性仅从《内经》、现代针灸理论框架去着手探讨,而技术本身的发展亦对针灸理论构建产生重要影响。世界史上重大的科学革命发生于欧洲,中医学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流风所至,亦有所呼应。

就此,张树剑博士认为在知识史的视野下解析中国针灸,是针灸技术史研究新的向度。在知识史视域下,知识不再是一种静态的存在,其包含了知识的生产场域、传播路径与实现形态,以及赖以发生与承载的人物、文本、器物与场景。针灸、外科等技艺较之于内科方脉而言,其知识更多地是需要专门教授的操作技术。最后,张树剑博士谈及下一步计划,他说:想把针灸学、中医学放在世界文明史里去研究,去探究传统医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合法性。

讲座结束之后,观众针对演讲中提出的中医科学化、针灸技术中的放血疗法、针灸研究的新路径等内容提出了问题,张树剑博士、闵凡祥博士对这些问题展开了解释与讨论。最后,本次座谈会圆满结束。

推荐阅读

《中国针灸思想史论》是“铜人文丛”中的一本。本书为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中国针灸思想史研究”的最终成果,也是作者多年来在该领域研究的集中成果,分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侧重于理论解读,主要运用知识考古的方法,回溯与重新阐释传统针灸的概念理论,着重讨论针灸理论形成时期的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第二部分侧重于史论,引入社会史与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对针灸学术史上重要命题与影响其理论演变的重要人物与事件作了分析。该书较为全面地呈现了针灸学术史上的重要概念命题的形成与演变,尤其对技术思想的演变历程与重要节点作了分析。

《民国针灸学术史研究要论》是“铜人文丛”中的一种,精选了近10年以来民国针灸学术史研究的33篇重要成果集中刊行,分为4个部分:一、郁郁乎文:民国针灸文献;二、示我周行:民国针灸医家;三、学而不已:民国针灸教育与传播;四、择善而从:民国针灸学术变革。文章集中体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范式与最新成果,也反映出了编者的匠心与识见。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a43CNqSvBK7qNWrbw_MYw


责任编辑:范磊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我院张树剑博士与南京大学闵凡祥博士在南京新华书店举行了铜人文丛《中国针灸思想史论》新书首发式。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